“洋气” 的海报更卖座?从好莱坞电影看文化产品的 “外国性”
日期:2025-06-18 17:25:14 / 人气:49

文化产品自带的 “外国性”,在跨文化传播中如同双刃剑,既可能吸引受众,也可能形成隔阂。以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为切入点,学者们深入探究发现,电影海报的 “外国性” 与票房收入间存在微妙关联,这一结论为文化产品国际化营销带来全新启示。
自 1994 年好莱坞电影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后,政策不断放宽,进口配额逐步增加,《速度与激情》《复仇者联盟》等各类好莱坞大片在中国收获高票房,深刻影响着大众的文化生活。但电影作为文化产品,是否越 “洋气” 就越受市场欢迎?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者,对 2011 - 2018 年在中国上映的 304 部好莱坞电影展开研究。他们创新地结合深度学习、文本嵌入和图像处理技术,运用双向编码器表示模型(BERT)和结构相似性指数(SSIM),从文本和视觉两个维度,量化电影的 “外国性”。这种从产品层面、多维度挖掘 “外国情调” 的研究方法,在学术领域尚属首次。
研究得出两个重要结论:一是 “外国性” 与票房呈倒 “U” 形关系。适度的外国化能吸引观众,带来更好的票房成绩;外国化程度过低,难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与新鲜感;而过度外国化,会因文化差异形成距离感,导致观众拒绝观影。二是图像比文本对票房的影响更显著。电影海报凭借图像传达复杂文化信息,引发跨国观众共鸣,在吸引观众决策上,视觉元素比文字描述更具优势。
这一研究为电影从业者和营销人员提供了关键思路。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应摒弃对 “外国性” 的单一追求,通过调整战略定位、优化视觉设计,将 “外国性” 转化为竞争优势。利用符号分析方法,设计贴合当地观众文化认知的营销素材,有效跨越文化差异,让文化产品成为连接不同国家价值观的桥梁,从而在国际市场中脱颖而出。
上述内容解析了文化产品 “外国性” 的营销逻辑。若你想增加案例、调整论述深度,或改变文章风格,随时和我说。
作者:盛煌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中国为何飞不起全球最大客机 A3...06-30
- 这家 23 人的游戏公司,计划赴美...06-30
- 辅助驾驶,不再是性价比游戏06-30
- 大模型抢不了张雪峰的饭碗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