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驾驶,不再是性价比游戏
日期:2025-06-30 13:57:07 / 人气:4
在中国汽车产业迈向智能化下半场的关键节点,辅助驾驶已成为核心战场。过去几年,众多车企押注“伪性价比”路径——以有限的硬件资源堆叠更多功能模块,如拨杆变道、记忆泊车、高速NOA、城市NOA等。这些功能虽快速成为产品宣传亮点,却难以提供真实可用的体验。这种打法曾被视为“效率”的体现,符合“中国制造”长期以来的“成本控制 - 体验领先”逻辑,但如今其局限性正迅速暴露:性能瓶颈、功能阉割、使用体验割裂、极端工况下失效等问题,正在消耗用户信任。
行业曾试图用有限算力和带宽支撑复杂功能需求,结果却是系统更新困难,甚至在长尾场景中“罢工”。产品与用户之间形成了“需求错位”——用户渴望的是“托付感”,而市场交付的却是“Demo感”。一套真正“可托付、可规模化”的辅助驾驶系统,远非简单拼凑功能模块,而是需要从底层平台到上层能力的系统工程。如今,辅助驾驶必须告别“性价比幻想”,从功能罗列、价格亲民,转向以底层算力与系统性能为基础的体验领先。安全,也不再是辅助驾驶的可选项,而是新阶段的入场券。
一、安全:辅助驾驶的及格线
辅助驾驶的真正底层逻辑并非智能,而是安全。所有看似炫酷的AI能力,最终都必须回答“关键场景下能否保命”这一问题。那些低成本堆功能、压缩冗余设计的“性价比方案”,往往在关键时刻掉链子:高速NOA无法顺滑并道;城市NOA识别不了突然插入的行人或非机动车;感知融合响应延迟,在夜晚、雨雾等极端工况下“罢工”。这种“看得见却靠不住”的体验,本质上是牺牲性能换取宣传功能,一旦出事,车企将面临监管、责任与口碑的多重危机。
今年6月,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拟立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了从运动控制能力到驾驶员干预、系统边界、探测能力和功能安全的通用技术标准,规定了典型工况的测试方法。这一政策为辅助驾驶划定了更清晰的安全底线,也意味着行业监管正从“鼓励创新”转向“督促合规”。早期的“容错窗口”正在关闭,“PPT交付”的开发模式将被淘汰。
算力冗余、模型冗余、决策冗余,正成为行业新共识。特斯拉新一代AI5芯片单颗算力可达2000 - 2500TOPS,是当前主流芯片的10倍;蔚来神玑NX9031芯片相当于4颗Orin - X,已在ET9、ET5、EC6等车型大规模落地;小鹏G7 Ultra版搭载三颗自研图灵芯片,总算力超2200TOPS,能同时支撑智驾大模型与座舱大模型实时运行;理想焕新版L系列搭载英伟达Thor旗舰芯片;比亚迪也在其天神之眼平台引入英伟达高性能芯片。这些硬件冗余并非奢侈,而是底线。“买车先看算力”正成为AI时代汽车消费者的共识。
辅助驾驶不是PPT上的展示品,而是需要经历“真实边界场景验证”的工程体系。唯有性能冗余,才能支撑起真实可用的智能体验。
二、系统平衡:安全、性能与成本的“铁三角”
辅助驾驶能否规模化落地,关键在于是否具备工程化交付能力。行业已形成共识:要实现规模部署,必须构建“安全体系×性能支撑×成本规模化”的“铁三角”架构。
德赛西威执行副总裁李乐乐指出,“安全平权是辅助驾驶平权的前提,安全技术的普及是最大的平权之一”。“平权”并非在10万元车型上简单堆叠功能,而是要在30万元级技术平台上逐步下沉能力,让“安全与体验”成为所有价位段用户都可触及的基础。
这要求辅助驾驶方案具备三重能力:
- 安全体系:功能安全、网络安全、预期功能安全等构建起组合辅助驾驶的安全基座,是智能驾驶安全生命线的基础;
- 高性能支撑:大算力、高带宽以及大模型可解决长尾问题,提升驾驶辅助安全性;
- 成本规模化:通过平台化、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实现跨车型复用,压缩边际成本。
辅助驾驶的性能不仅取决于芯片算力,更在于整个平台的高效运转。算力只是“发动机”,数据传输速度、算法响应流畅度以及关键时刻的决策能力同样关键。而且,算力需求呈指数级跃升。从L2到L3的跨越,不仅是功能复杂度的提升,更是算力需求的质变。L2级系统通常依赖80 - 300TOPS算力,用于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等任务;而L3系统需面对开放式城市道路、复杂交通参与者与动态环境,必须依赖千TOPS级以上算力,支撑大规模神经网络实时推理。
带宽正成为性能瓶颈。黑芝麻科技CEO单记章指出,未来性能突破关键在于带宽架构创新,如采用Hyperband等技术,将DRAM与计算逻辑封装一体,“存算一体”设计可显著提升带宽并降低成本。这意味着,仅提升算力无法解决系统瓶颈,若带宽受限,即便理论算力再高,也难以支撑大模型的高频推理与实时决策。
三、大模型上车:让系统真正“懂场景”
过去,辅助驾驶遵循“感知、规划、控制”的逻辑;而大模型的引入,带来了接近人类驾驶员的“语义理解能力”:能识别前车行为意图,如变道趋势;能理解“非结构化障碍物”,如飘来的塑料袋与静止锥桶;能在多目标动态交互中动态调整路径决策,如应对骑电动车横穿马路的老人。这些能力无法靠传统规则系统实现,必须依赖“多模态×高参数×持续学习”的大模型机制。
小鹏的VLA + VLM双大模型方案,将环境感知与路径预测分别交由高精视觉与多模态模型完成,可应对夜间、雨天等极端场景,甚至能在缺少定位条件下通过广告牌、地标等视觉信息完成精准导航。华为乾崑ADS 4基于“世界引擎 + 世界行为模型”架构,端到端延迟降低50%,通行效率提升20%,正从“模仿人类”走向“超越人类”。
大模型是构建“可信交付、持续进化”辅助驾驶平台的关键钥匙。辅助驾驶的发展正走向第三阶段:“功能战”(谁更便宜谁赢)、“体验战”(谁更丝滑谁赢)之后,进入“安全战”(谁更值得托付谁赢)。真正成熟的辅助驾驶系统,不是看它是否识别红绿灯,而是看它是否在极端场景拯救过生命。这才是“安全平权”的真正含义。
行业必须意识到:安全没有性价比,“托付感”才是智能驾驶时代的产品核心。高安全与高算力是辅助驾驶核心价值的“一体两面”。AI时代的智能汽车,是用高性能实现辅助驾驶安全的普及,让每个人都能平等享受智能带来的安全红利,这正是中国智能汽车产业下半场真正的价值起点。
作者:盛煌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中国为何飞不起全球最大客机 A3...06-30
- 这家 23 人的游戏公司,计划赴美...06-30
- 辅助驾驶,不再是性价比游戏06-30
- 大模型抢不了张雪峰的饭碗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