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万台老旧电梯“修不好”的核心症结

日期:2025-09-13 16:17:31 / 人气:9

中国是全球电梯保有量最大的国家,截至2025年一季度,全国电梯总量达1169.24万台,其中使用超过15年的老旧电梯超过90万台。这些电梯因长期高负荷运行,普遍面临曳引机漏油、钢丝绳锈蚀、滑道变形等核心部件老化问题,导致运行摇晃、噪音、按键失灵、突然下坠等故障频发,成为居民“上上下下”的安全隐患。然而,维修难、易反复的背后,是多重结构性矛盾交织作用的结果

1
2

1. 维保体系“形同虚设”:走过场与专业缺口并存

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电梯应每15天进行一次清洁、润滑和检查,每次检查不少于30分钟。但现实中,维保人员短缺与任务繁重的矛盾突出——我国电梯安装和维保人员缺口高达50万至70万人,人均维保量远超行业标准,导致“15天一检”往往沦为“走过场”。例如,某小区电梯维保人员一天需检查30多台电梯,每台仅能花费10分钟,根本无法彻底排查隐患。此外,维保行业低薪高风险(一线城市薪资4000-6000元/月)导致人员流失严重,部分维保人员为完成任务随意填写保养记录,甚至伪造检测数据,进一步加剧了维保质量隐患

3
4

2. 物业与维保责任推诿:“能拖就拖”的利益博弈

物业作为电梯日常管理主体,本应承担监督维保、及时维修的责任,但现实中常因“怕麻烦”“怕花钱”而消极应对。部分物业为降低运营成本,对电梯小故障采取“拖延战术”,直到故障扩大才被迫维修;甚至有物业与维保单位串通,虚报维修项目、抬高费用,从中牟利。例如,某小区电梯频繁出现“坠梯”故障,物业以“需要业主签字同意”为由拖延数月,最终在业主集体投诉后才勉强维修,但未彻底解决钢丝绳锈蚀问题,导致故障反复

5

3. 资金瓶颈:“僧多粥少”的分配难题

老旧电梯维修或更换需要大量资金,但资金来源却十分有限。一方面,公共维修基金提取困难:许多老旧小区没有专项维修基金,或基金因历史原因被挪用、结余不足;即使有基金,动用需满足“三分之二业主参与表决、过半数同意”的严格条件,而低层业主因使用频率低,往往不愿意出资,导致意见难以统一。另一方面,更换新电梯的费用更高(一台电梯约30-50万元),即使申请到政府补贴(最高15万元),剩余费用仍需业主分摊,许多小区因无法达成一致而放弃更换

2
3

4. 原配件与技术问题:“无米之炊”的尴尬

老旧电梯的型号大多已停产,部分生产厂家甚至已倒闭,导致原配件难以采购。即使能找到配件,也可能因规格不符、质量参差不齐而无法使用,维修人员只能选择替代配件,影响电梯性能。此外,新电梯的生产标准不断提高,部分老电梯的结构(如机房布局、轿厢尺寸)无法满足新标准要求,即使更换新电梯,也可能因为空间限制而无法充分发挥性能

1
4

5. 监管与标准滞后:应对“老龄化”的制度短板

目前,我国针对老旧电梯的强制报废标准缺失,导致“该换不换”的问题突出。例如,某小区电梯已使用25年,多次出现故障,但物业以“未达到报废标准”为由拒绝更换,直到发生“冲顶事故”才被迫停用。此外,电梯安全评估机制不完善,部分小区未定期开展安全评估,无法及时发现潜在隐患,导致故障反复发生

5

老旧电梯“修不好”的问题,本质上是“重使用、轻维护”的观念偏差,以及制度、资金、技术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物业、业主、维保单位等多方协同,从完善维保体系、拓宽资金渠道、加快标准修订等方面入手,才能让老旧电梯真正“安全起来”。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