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集齐“蚂蚱”:资本联盟下的AI巨头崛起之路

日期:2025-11-01 17:10:59 / 人气:3


萨姆·奥特曼的“傍大款”能力正不断刷新行业认知。当地时间10月28日,OpenAI与微软发布联合声明,宣布签署新的最终协议——微软将支持OpenAI董事会推进公益公司(PBC)组建及资本重组。对OpenAI而言,这场重组的核心价值在于“赢得自由”:微软不仅放弃作为算力提供商的“优先拒绝权”,还为其打开了与第三方合作及向营利性实体转型的空间。同日,OpenAI董事会主席布雷特・泰勒宣布公司完成重组,这场持续五年的“世纪联姻”迈向新阶段。
利益交换是合作的底色。为达成协议,OpenAI作出关键妥协:确定微软27%的持股比例,并承诺额外购买价值2500亿美元的微软Azure云服务算力。更引人瞩目的是,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OpenAI正筹备首次公开募股(IPO),估值或高达1万亿美元,有望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IPO之一。一边以算力承诺换取发展空间,一边加速推进资本化,OpenAI在2025年将“交易艺术”玩到了极致。
过去数月,硅谷俨然成为OpenAI的“交易秀场”。尽管外界质疑这场资本游戏背后的“泡沫”,但无人否认奥特曼的外联能力。为锁定“近乎无限的算力”,他发起猛烈的交易攻势,让硅谷巨头在竞争中争相押注OpenAI的未来。英伟达、甲骨文、AMD、软银……如今,全球顶尖半导体公司、云计算巨头乃至美国经济的重要板块,都与OpenAI的命运深度绑定,使其成为“太大而不能倒”的存在。一场围绕AI的“荣辱共同体”正在形成——“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谁也别松手”。
一、微软:从“独家掌控”到“联盟核心”
微软与OpenAI的新协议,标志着双方关系从“依附”转向“共生”。核心进展体现在三方面:其一,股权与治理重构。微软持有OpenAI营利部门(OpenAI Group PBC)27%股权(对应约1350亿美元投资权益),OpenAI基金会(原非营利组织)持股26%,员工及投资者合计持股47%,形成“公益+资本”的平衡架构。其二,AGI协议升级。此前协议中“实现AGI后微软失去技术访问权”的争议条款被修改,引入独立专家小组判断AGI是否达成,且微软的技术访问权限延至2032年,不受AGI实现影响。其三,算力自由与承诺绑定。OpenAI以“未来购买2500亿美元Azure云服务”为代价,换取微软放弃算力“优先选择权”,同时约定:与第三方合作的API产品仍为Azure独占,非API产品可部署于任意云平台。
对微软而言,妥协中藏着长远考量。协议允许微软独立或联合第三方开发AGI,且不再拥有OpenAI消费级硬件的知识产权——这意味着OpenAI可全力推进与苹果前设计师乔纳森·艾维合作的AI设备。双方从“绑定排他”走向“各自独立又深度联动”,而微软则从OpenAI的“头顶利剑”,转变为“荣辱共同体”的核心成员。
二、巨头围猎:算力竞赛与资本狂欢
奥特曼的算力野心并非一蹴而就。2024年2月,他曾发帖呼吁建设大规模AI基础设施,并洽谈筹集7万亿美元资金,却屡屡碰壁:向微软提出1000亿美元“星门”数据中心计划遭纳德拉拒绝;向台积电提议7万亿美元全球芯片厂计划,被CEO魏哲家评价“过于激进”。转机来自软银CEO孙正义——这位对“AI奇点”着迷的投资人,在东京“凡尔赛宫”般的私人宅邸中,与奥特曼达成共识,共同发起5000亿美元“星门计划”,并联合甲骨文在特朗普总统见证下宣布项目。
“星门计划”点燃了硅谷的“算力竞赛”。英伟达黄仁勋率先入局,以“租赁500万枚芯片(价值3500亿美元)+1000亿美元投资权”的方案,与OpenAI达成合作,黄仁勋称其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计算项目”。值得玩味的是,谈判转折源于《The Information》报道“OpenAI租用谷歌TPU芯片”,黄仁勋随即致电奥特曼重启谈判——无论消息真伪,这都成为OpenAI撬动巨头的关键筹码。
甲骨文和AMD紧随其后。甲骨文以3000亿美元合同成为“黑马”,消息公布后股价暴涨40%,市值一度逼近1万亿美元,董事长拉里·埃里森短暂登顶“全球首富”。尽管微软高管质疑其履约能力(OpenAI每年需支付600亿美元,是当前营收的4倍),但这桩交易直接刺激微软宣布建设“全球最强大AI数据中心”,并重启与OpenAI的算力合作谈判。AMD则拿出“激进方案”:向OpenAI提供6吉瓦算力,以公司未来10%股票作为激励——即便产品尚未验证,CEO苏姿丰直言“夜不能寐的是为OpenAI提供足够算力”。协议公布后,AMD股价单日暴涨24%,创历史最大涨幅之一。
三、“荣辱共同体”的底层逻辑:绑定与博弈
OpenAI构建的联盟呈现三大特征:其一,“内循环”式绑定。巨头间形成“投资-算力-估值”的正向循环——英伟达、甲骨文的投资推高OpenAI估值,而OpenAI的订单又支撑巨头营收预期,股价与估值相互滋养。其二,竞争催生“连锁反应”。甲骨文的3000亿美元交易刺激微软加码,AMD的“股权激励”倒逼行业跟进,每一笔交易都成为下一轮博弈的“催化剂”。其三,“中心-辐射”结构。OpenAI处于联盟核心,各方既服务于其算力需求,又彼此竞争较劲——黄仁勋对AMD“未产先押注”的评价暗藏不屑,这种微妙的竞争反而让OpenAI获得更多议价权。正如苏姿丰所言:“OpenAI处在宇宙中心,所有人都在听山姆·奥特曼说什么。”
四、光环之下:繁荣与隐忧
尽管资本狂欢不断,OpenAI的挑战依然严峻。从基本面看,公司尚未实现盈利,却需承担巨额算力成本——仅甲骨文、微软的订单就意味着未来数年每年数千亿美元的支出,营收与成本的“剪刀差”亟待填补。从行业竞争看,Anthropic、xAI等对手加速崛起,谷歌、亚马逊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毫不手软,OpenAI的“算力垄断”优势并非不可撼动。从联盟稳定性看,巨头间的利益平衡脆弱易碎:微软与英伟达的算力竞争、甲骨文与Azure的云服务博弈,若未来OpenAI估值或盈利不及预期,联盟可能面临“树倒猢狲散”的风险。
但不可否认,奥特曼构建的“荣辱共同体”已改写AI行业格局。通过将资本、算力、技术绑定成“利益网络”,OpenAI不仅获得了发展所需的资源,更掌握了行业话语权。这场资本游戏的结局尚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AI的竞争已从“技术比拼”升级为“生态博弈”,而OpenAI正站在这场博弈的最中心。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