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下一个中国”?在参照与差异中探寻发展真相

日期:2025-11-01 17:10:29 / 人气:3


地球是个“大村庄”,当某个曾经不起眼的“家庭”突然光鲜起来,总会引发全村人的热议。过去几十年,中国是这个“村庄”里最受关注的对象,经济增速与总量一路赶超,让世界既好奇又复杂。如今,“老米下架,新米上市”,国际舆论纷纷将目光转向印度,“印度将是下一个中国”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印度真能复制中国的发展奇迹吗?印度学者拉古拉迈·拉詹与罗希特·兰巴在《打破常规:印度特色的繁荣之路》中,以中国为参照系剖析印度发展路径,既指出可能性,也揭示深层局限,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这一问题的多维视角。
一、以中国为方法:两种发展路径的参照与碰撞
判断印度是否为“下一个中国”,首先需要以中国发展为标尺。中印作为超大规模国家,20世纪60年代人均收入与人口规模相近,将两者比较极具现实意义。《打破常规》直言“中国是印度最合适的比较对象”,尽管作者认为“印度绝不会是下一个中国”,但全书始终以中国为参照展开分析。这一问题实则包含两层含义:印度能否实现中国式“经济奇迹”?其发展道路能否复制中国路径?
关于中国发展的解读,存在两种对立观点,而这恰是审视印度的关键框架。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走的是自主发展道路:前三十年通过政治重建积累国家能力,之后推进经济改革,经历“先内循环培育国内市场、再外循环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过程,类似19世纪后期美国工业化。在全球化中,中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既吸收利好,又规避外资主导、资源失衡等负外部性。第二种观点则强调,中国发展“沾了全球化的光”,是资本主义积累周期与资本全球扩张的结果,“与国际接轨”“融入全球化”是核心,国际资本与西方市场至关重要。
以此反观印度,其过去几十年发展不及中国,根源可归结为内外两因。内因层面,印度缺乏全面社会革命与政治重建,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统一性薄弱,促进发展的体制机制与国家能力尚未形成,“旧制度”严重阻滞工业化;外因层面,印度未能像中国那样成为全球资本的主要逐利空间——80年代后中国“有幸”被全球资本选中,既得益于政府能力、市场规模等内部优势,也恰逢冷战末期美国推进对华经济合作的外部机遇。
二、印度的可能与局限:自主发展能力与全球化逆转的博弈
近年来印度再次被热捧,但其发展前景仍充满迷雾。从“自主发展”视角看,核心是考察印度是否形成“驾驭全球化”的政治机制——既能吸收全球化资源,又能规避风险。莫迪政府执政后,通过印度教民族主义推进国家能力构建,在社会整合、政治治理、经济调控三方面发力,国家能力显著提升。这为经济崛起奠定了必要政治前提,但需警惕“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中国的成功既靠强大国家能力,更靠对全球资本、技术、市场的巨大吸引力。若印度仅强化国家能力却无法吸引全球资源,恐将重蹈埃塞俄比亚等国的覆辙。
从“全球化依赖”视角看,印度面临更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崛起时处于全球化扩张期与资本主义周期扩张期,美国为政治利益向中国开放市场、输出技术;而当前全球化逆转、资本主义周期收缩,美国已不再愿以经济利益交换政治利益。特朗普政府对印度施加的关税甚至高于中国,便是明证。《打破常规》也指出,中美博弈虽可能给印度带来机遇,但印度面临关税高企、区域贸易优先等限制,在“近岸外包”潮流中未必能大获其利。
对于发展路径,《打破常规》提出“跳过制造业、直奔高技术服务业”的跨越式构想,认为印度可依靠创意与企业将产品推向全球。但这一设想遭到质疑:印度高质量教育规模狭小,新冠疫情期间技术服务出口停滞,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也面临就业难。IT行业500多万岗位,在印度6亿劳动力中占比极低,靠服务业解决就业问题不切实际。而传统“农业→低技能制造业→高技能产业”的路径,又因全球制造业保护主义、利润率下降而难以走通,印度陷入“路径困境”。
三、超越“替代论”:“龙象共舞”与全球南方的合作前景
“印度能否取代中国”的讨论,或许本身就是伪命题。中国市场规模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未来多年仍是印度难以企及的;但印度市场规模扩大、吸引力提升,逐步拉近与中国的距离并非不可能。对印度而言,突破发展限度的关键,在于摆脱西方国家“既扶持又遏制”的算计——西方国家帮助印度,本质是将其作为对抗中国的工具,一旦印度威胁自身优势,便会切断资源。因此,印度的发展空间,更可能来自“全球南方”国家。
《打破常规》呼吁印度摒弃“向西方求特权”的外交思路,回归发展中国家定位,与南亚、非洲、拉美合作,提出公平的全球秩序方案。这与中国的“全球南方”合作理念不谋而合。尽管中印在边界等问题上存在摩擦,但两国均保持独立自主的外交传统与发展中国家意识。印度外长苏杰生曾表示,中印是全球权力结构转移中的“关键球员”,两国合作有望重构世界秩序。
“龙象共舞”并非空想。中国拥有完整产业链与超大市场,印度具备人口红利与增长潜力,两国在基建、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互补性强。若能超越“瑜亮情结”,在全球南方框架下协同合作,不仅能突破西方国家设定的发展天花板,更能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共同富裕之路。
结语:在差异中寻找发展的真谛
印度不会是“下一个中国”,正如中国从未成为“下一个西方”。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深深植根于自身历史、文化与制度土壤,也受制于全球格局的变迁。印度的发展既面临国家能力不足、路径困境等内部挑战,也遭遇全球化逆转的外部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没有崛起的可能——关键在于能否找到符合自身国情的道路,而非简单复制他人经验。
对于世界而言,中印并非“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伙伴。当两国将目光从“谁取代谁”转向“如何共荣”,不仅能实现各自突破,更能引领全球南方走向共同发展。毕竟,真正的发展奇迹,从来不是复制出来的,而是在差异与合作中创造出来的。
(《打破常规:印度特色的繁荣之路》,[印]拉古拉迈·拉詹、罗希特·兰巴著,余江译,中信出版社二〇二五年版)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