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秋天走丢了,东北的燕子冻死了
日期:2025-11-09 11:41:04 / 人气:1

今年的气候着实反常,西安的城墙首次长出青苔,文玩核桃竟发芽了,河南待收的粮食泡在雨水里发霉,而冰岛竟然开始出现蚊子。即便如此,全球变暖问题仍未在全球达成共识。
北京的秋天仿佛只持续了一个周末,随后大雾、小雨、雨夹雪便接连而至。此前几个月,我们刚经历了过去60年来最长的华北雨季,从7月5日持续到9月2日,长达59天,总降水量创下历史新高。9月本应是秋高气爽,但北京依旧阴雨连绵,一位同事家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连续近一周都没有热水供应。
雨水对秋收造成了严重影响。据《南风窗》报道,河南某地的村民直到10月中下旬仍在抢收秋粮,泡在积水里的玉米很多已经发芽,颗粒泛黑。不仅华北如此,华西秋雨也绵长不断。西安城墙大面积长出青苔,街边长椅长出蘑菇,有男子盘了4年的文玩核桃竟然发芽了。
阴雨过后,北京又遭遇断崖式降温。10月18日,北京宣告入冬,次日,门头沟等地区便降下了今年的第一场雪。与此同时,南方在10月中上旬持续高温,国庆期间,杭州主城区平均气温高达28.8℃,创下1951年以来的同期最高值。往年9月末至10月初,杭州城中通常弥漫着迷人的桂花香味,但今年这份香气迟迟未到,杭州植物园的专家表示,高温打乱了桂花的生物钟。
对于人类而言,不确定的天气或许只是打乱日常安排,但对于燕子来说,却危及生命。9月至10月上旬,东北气温偏高,昆虫活跃,燕子错判了迁徙时机。10月中旬,寒潮骤然来袭,昆虫骤减,黑龙江五常市的上百只燕子在北方冻死。
通常,我们会列举这些天气现象,提醒读者全球变暖的影响正在加剧。然而,这种归因方式备受质疑。批评者认为,媒体过度输出“将天气事件与气候状况联系起来”的新闻,放大了人们的焦虑。他们强调:“天气”与“气候”是不同的概念,极端天气与全球变暖之间不能建立直接和严谨的因果联系。
似乎在很多事件上,我们都难以达成统一共识,全球变暖问题亦是如此。去年7月,我们发表稿件《全球沸腾时代已经到来》,评论区出现了大量反气候变化的言论。有人表达了对西方国家、富人阶层的仇视,有人认为全球变暖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客为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而有意传播和夸大的不实倾向。
澳大利亚的气候传播与认知科学研究学者约翰·库克专门创建了一个网站(https://skepticalscience.com),整理了所有被提出过的反气候变化观点,竟有252条之多。除了“天气与气候是两回事”,常见的反对观点还有:“全球变暖在地质史上曾经发生过,是正常现象”“历史温度用现在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确定”“二氧化碳不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等。
最令人困惑的观点来自学界内部:世界上不存在真正客观的气候科学。某种程度上,这种看法有其合理性,但这确实给了资本和权力介入的空间,使得任何导向都变得不可信任。
魏科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他决心对这些说法发起反击。今年开始,他在自己的公众号和视频号上发布系列文章和视频,逐条反驳这些观点。魏科提到,我们应把气候科学的问题与政治经济的问题区分开来,避免混淆。同时,他认为,过分鼓吹气候科学的“不确定性”,在当下已成为延宕行动的挡箭牌,掩盖了最简单的真相: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在幅度和速度上都史无前例的升温。
今年,我们再次与魏科博士交流,试图弄清楚: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些天气现象与全球变暖有无关系?如何看待反气候变化者提出的论点?在当下这个混沌的世界,“不确定性”与“一个可信任的真相”能否共存?
东北的燕子冻死了,冰岛有蚊子了
燕子冻死与天气系统不稳定有关
正面连接:黑龙江五常市上百只燕子因气温骤降冻死,这是否与天气系统不稳定有关?
魏科:燕子冻死确实与这段时间温度波动大有关。24节气里,秋分有“玄鸟归”的说法,玄鸟即燕子,正常情况下它应在9月下旬开始离开我国东部,迁徙到南方的东南亚和南亚等地。
但今年9月下旬,黑龙江等地温度比正常高出至少4 - 5℃,鸟的迁徙时间因此延缓。国庆期间,黑龙江温度仍偏高,后期温度骤降,尤其是西伯利亚地区,温度比正常低10℃以上,是极端低温过程。黑龙江北部温度从9月底比正常高出4 - 5℃,一下子降到比正常低将近10℃,这种温度波动和季节延长,使秋季鸟类迁徙风险增大。
大众有时会在新闻里突然关注到某件事,而学界可能早就关注过。比如极端干旱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直到2020年云南大象离家出走,大家才突然意识到大象会有这种行为。
今年温度可能回调,全球一起升温是趋势
正面连接:今年夏季很长,但似乎没比去年和前年更热,2023年被称为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去年也是最热的一年,今年会怎样?
魏科:今年温度可能稍有回调,我估计今年全球平均温度不会高于2024年,甚至不及2023年,排名可能在历史第3高或第4高的位置。
去年和前年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赤道太平洋海温偏高。今年海温慢慢调整回来,大概处于中间偏冷一些。
但今年温度其实还是很高,东北的漠河夏季高温超过35℃,引发东北几个大学学生抗议没空调、青岛某学校宿管大爷死亡等事件。
今年6月是欧洲历史上最热的6月,北美德州夏季山洪致120多人死亡,纽约州地铁被淹,日本和韩国暴雨也十分明显。
现在全球一起升温,这与历史上有时期不同,过去全球升温是不同步的,有些地方变暖,有些地方没暖,现在全球一起变暖,对全球影响一致。
另外,冰岛开始有蚊子,一方面与气候变暖有关,温度升高后热带蚊虫疾病可能向中纬度扩展,中纬度的也可能向高纬度扩展;另一方面与人类活动有关,人员流动和货物运输让外来物种向全球其他地方扩展。
今年冬季预计比正常稍温和
正面连接:今年冬天会更冷还是更暖,现在能预测吗?
魏科:预测是有的。跨季节预测是国家气候中心的一项长期业务。但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不同,气候预测关注整个冬季的平均值,天气预报关注是否有寒潮及寒潮的寒冷程度等短过程。
目前,无论是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还是其他预测,都显示今年冬季比正常稍温和,总体比几十年前的正常温度偏高一些。
30年前预测的情况很可能正在发生
今年夏秋天气现象与30年前预测相符
正面连接:今年夏秋雨特别多,华北秋雨、华西秋雨延长,南方秋季高温、北方提早入冬,这些现象背后的气象因素是什么,与全球变暖有关吗?
魏科: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公众急于为某一个事件找答案,但学界做出明确研究需要过程,对成因下结论过早、简单化是不可取的。
30年前,90年代就有专家讨论全球变暖是否会导致降水增多,如今年夏天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降水在秋季可能更多,尤其是北方。
但过去几十年观测资料未能印证该结论,从90年代到2010年之前,中国北方降水异常偏少,与全球变暖模拟结果不同,原因可能与大气气溶胶排放(污染物排放)以及地球系统内部过程(AMO或者PDO)有关,所以这个问题很复杂。
最近一两年北方雨确实增多,之前有气溶胶影响,现在空气污染治理使气溶胶量减少。全球变暖是否有影响,目前尚无定论,我个人觉得有一定关系,但需学界进一步讨论。
30年前研究预测情况或正在发生
正面连接:今年情况是否符合当年研究预测结果,那个研究叫什么?
魏科:是1996年的一篇文章,题目叫《温室效应引起的东亚区域气候变化》。今年情况与该研究结论看起来比较一致,但目前是否形成明确趋势,以后是否会如此,尚无明确结论和共识。
不过这个研究的重要性在上升,2021年北方的雨也很多,当年北京的毛毛虫(美国白蛾)爆发,2021年The Innovation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表明,美国白蛾爆发和当年秋季北京的雨偏多有关。
我个人认为,30年前预测的情况很有可能正在发生,若划节点,可能就在最近这几年。我们希望假设全球变暖带来的华北雨季增长增多的趋势,可能不是短期变化,而是长期趋势。
极端天气不等于全球变暖?
媒体归因存在简化问题
正面连接:您提到“天气”和“气候”不是一回事,有批评声音认为媒体将极端天气与全球变暖联系起来是归因简化,您从科学界视角如何看待?
魏科:媒体和科学家对一些事情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媒体倾向于认为暴雨、洪水等是 global warming 在起作用,而忽略中间过程。科学家虽强调两者有联系,但会通过讨论频率和强度来阐述,语言表述也不同。
我个人觉得媒体报道可能放大了对全球变暖的质疑,因为媒体需保持中立和平衡,在报道气候变化时会提及反气候变化者的观点。虽然反气候变化者人数总体较少,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比例在97%以上,但中立报道会让公众觉得有很多人反对气候变化。
今年因巴西坠机去世的北大教授俞孔坚,曾说全球50%的科学家对“碳是气候变化的影响因子”持有不同态度,我认为这是被误导的。
常见反气候变化观点及反驳
正面连接:气候界质疑全球变暖的常见观点有哪些,您如何反驳?
魏科:最常见的观点是,全球变暖在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恐龙时代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都比现在高,那时没有人类,潜台词是现在全球温度升高不严重,人类影响不大。
我在视频和文章里多次反驳,强调历史上的情况与现在原因、幅度、变化速度都不同,现在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打破了历史自然周期,且速度是历史最快时期的几百倍以上。
还有一些国家特色的说法,如气候变化是发达国家的阴谋,还有人说全球变暖让我们重回汉唐盛世、直追西周,这其实是对历史上气候变化的误解。我国过去千年气候变化数据参考竺可桢先生1972年的文章,但过去50年相关新研究很多,与竺可桢先生的研究已不同,很多老同志还参考旧研究,知识体系较老化。
普通人甄别说法的方法
正面连接:普通人如何甄别气候变化说法中的事实和引导倾向?
魏科:要区分气候科学问题和围绕气候科学的政治、经济问题,不能用经济和政治因素反对科学,也不能用科学替代政治和经济问题,将两者混为一谈是不合理的。
学术研究中存在“Cherry pick”(选择性引用)的方法,即有选择性地挑选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忽略或排除相悖的数据和观点,这是认知偏差和论证谬误,会让结论看似无懈可击,实则片面,容易误导非专业读者。
比如在碳循环问题上,有人说大自然中的碳比人类排放的碳多,碳循环复杂,但如果没有人类排放,自然界中碳的源和汇是平衡的,人类活动打破平衡才是核心,有人有转化问题的嫌疑。
还有人质疑气候预测模型,说模型不准确、结果不一致、参数调整导致结果不确定性大。确实,气候模型复杂且不断发展,但早期简单模型的预测与过去几十年实际观测一致度高、误差小,所以强调气候复杂性的同时,不能忽略气候的可预测性,且预测已得到实际观测结果印证。在现在多项证据相互印证的情况下,若固步自封、拒绝改变,就丧失了学术争鸣的意义。
关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学术界基本无争议,更重要的是如何应对,其中有一些未解决好的问题,需要更精细、精准地研究。
气候变化伪命题的后果及应对
正面连接:如果很多人相信气候变化是伪命题,会导致什么结果,如何让普通人更好理解其严重性?
魏科:公众记忆短暂,再过一个月,大家可能就会忘记十一期间南方特别热又迅速降温的事情。所以需要媒体多宣传,多讲普通人的故事,普通人的遭遇更容易引起共情,公众通常只有亲身经历才会重视。
在人工智能日益发达的今天,谣言可能污染素材库并被固化和放大,所以学界应多面向公众宣传,在互联网上多发声。只有更多一线科学家挺身而出对抗气候谣言,才能助力我国“双碳”战略和防灾减灾事业。
作者:盛煌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北方的秋天走丢了,东北的燕子冻...11-09
- 洞察:互联网大厂入局“穷鬼超市...11-09
- 泡泡玛特“翻车”:不止直播间的...11-09
- 上海王阿姨辣评养老社区:那些宣...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