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使命之一就是被憎恨
日期:2025-07-12 14:56:06 / 人气:2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这样一则帖子,来自帖主@盐树枝——
“我爸妈这样的神仙父母怎么会养出我这样的女儿?”
图源 | 小红书
帖主形容自己的父母是“典型东亚父母模版的反面”,会无条件支持自己,尊重自己的选择,不希望她吃苦甚至主动劝她躺平。本应是人人欣羡的“极其平等和自由的家庭”,但帖主却“十几岁确诊甲亢”,后来又“确诊焦虑症躯体化”,靠安眠药才能入睡。
她感慨:“他们只想要健康快乐的小孩,为什么会有我这样的女儿,我又凭什么deserve这样的父母。”
而评论区有一位网友的回复引发了很多讨论——“父母天生的使命之一就是被憎恨”。
图源 | 小红书
大部分东亚家庭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和伤害。
我们经常忽略另一种情况,即如果父母没有做“坏父母”的过程,孩子的“坏感受”很难被投掷出来,这些“坏感受”存在在孩子这里未经加工、思考和转化,就会成为孩子自我体验的一部分。
所以这句“父母天生的使命之一就是被憎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的。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孩子对父母的憎恨。
为什么孩子会“憎恨”父母?
养育过孩子的父母,会有这样一种经验——
有些时候,孩子会很“憎恨”父母,会责怪父母对他的管教、要求、规则等,将之当作对他的伤害,他们会很情绪化的表达,对父母施加的规则的拒绝,甚至是上升到对父母这两个人的拒绝。
年纪小些的孩子会哭闹,年纪稍大些的孩子可能会摔东西、拒绝沟通等。
这些时候,父母可以感觉到在这个小小的孩子身上流露出的巨大的恨意,有时甚至是带有攻击的意味的,仿佛要完全的消灭父母一般的。
当经历这种时刻,有些父母会非常失望、寒心,觉得养育孩子是白费心,作为父母的付出和心血都被辜负。
有些父母则会很坚定,无论孩子如何抗拒、愤怒,都坚持到底,守住规则和要求,不被孩子的憎恨所影响。
孩子憎恨父母,这并不少见,即便是成年的孩子,也有很多人对父母是充满憎恨和抱怨的。那么如何理解孩子对父母的憎恨呢?
孩子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产生了自己无法理解的感受和情绪,需要一个“容器”帮忙承接和转化,一般而言,这个容器就是父母的养育功能。
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孩子会把很多无法分辨的感受和坏的感受,投射到外部去,投射在一个外部关系或象征层面的“空间”里面去,以保持自身内部的平衡和稳定。
孩子在内部感到基本安全,保持整体性和一致性,这样孩子的精神世界就不会崩解。
而被投射感受的父母,承接住孩子无法处理的感受,放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并经过思考达成转化,变成可以理解的感受和有条理、可语言化的内容,再把这些内容还给孩子。
孩子把这些好的、有组织的感受吸收到自身精神世界里去,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些构成孩子早期自我感受良好、并且对世界感受良好的基础,也是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基础。
因此,孩子从婴幼儿阶段起,就会对养育者“抛出”自己的坏感受——其中必然包括憎恨。
父母承接、转化,是必然的发展过程,也是孩子进一步成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功能的基础。
承接“坏感受”是父母的职责之一
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存在大量无法解读的原始感受和基于现实与关系的坏感受。
当婴幼儿的坏感受不被承接,无处存放时,会认为有一个迫害性的外部客体在伤害TA,TA对此客体充满了憎恨。
这当然并不是一个外部的客体,当内在的感受无法被理解,孩子总会把一些坏感受推出去,由外部的去承担这种“坏”。
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承担容器功能,容纳孩子的坏感受,就是孩子对父母的憎恨,这不一定与现实有关,而是与孩子发展的心理机制有关。
很多时候,父母恰当的养育,给孩子制定规则和界限,孩子的反应也是对父母的拒绝和憎恨。
但这是需要接受的,即父母依然需要坚守自己的职责,把规则和界限用行动传达给孩子,这是为孩子长远的生活做准备,是养育孩子的一部分。
孩子的憎恨这种情感和爱的情感,就如同在精神层面里孩子产生出粪便或呕吐物一样的。
就像父母会给孩子换尿片,父母也会给孩子一个关系的空间,其中容纳下孩子的憎恨、不适,并把这些感受进行加工、思考,成为可被孩子吸收、理解的好东西,放置在孩子的经验世界里,成为可以被忍受的存在,以此建立、扩大孩子的心理功能。
图源 | 《伯德小姐》
关于憎恨,无论是在亲子养育关系之中,还是在心理咨询中,都是很常见的。
因为这两者在很多层面上是相似的,都是在关系的互动中提供象征的空间,来放置内心的影像,再对此进行理解,以实现孩子或来访者的心理发展。
父母和咨询师都需要去承接“坏感受”——包括“憎恨”的投掷。
人的情绪痛苦、感知痛苦、心理发展的停滞,是在天然带有的原始感受和创伤性的感受、还有现实经历引发的感受未能被加工之后的结果。
所有内部的感受,未能被厘清,未能成为个体自己可以意识、应对和安置的感受,就成为内部世界的混乱。
亲子关系里,父母通过帮孩子处理再还回去,教孩子获取应对感受的功能,心理咨询也是如此。
心理咨询师提供一个关系环境,也借出自己的心智功能,包裹、承托住来访者的未知感受,将之放在其中,咨询师再对这些未知的感受进行思考、加工,转化之后返还给来访者。
在此过程中,来访者得到清晰、已知、可被应对、安置的感受,并内摄此种功能,于自身的精神装置中,于是来访者拥有了自我应对未知感受的经验和能力,拥有了自我安抚能力。
成为“坏父母”的必然
文章开头这个案例跟大部分东亚家庭惯有的问题不同,但同样忽视了父母的养育责任之一。
养育关系本身就是责任义务不对等的,这种不对等是基于父母是作为有功能的成年人生下幼小的婴孩,对孩子有在生理和情感层面的养育责任。
这种责任既包括提供物质条件,也包括提供心理发展的支持和引领,而父母借助自己的心理功能,去为孩子的心理功能的发展提供空间和促进性环境就是其中的重点内容。
父母借助自己的心理功能去为孩子的心理功能的发展提供空间和促进性环境就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如果父母没有做“坏父母”的过程,也就是孩子的“坏感受”未被投掷出来,存留在孩子这里,始终未经加工、思考和转化,就成为孩子自我体验的一部分。
即自己身上有一些“不好的”、“怪异的东西”,这些是未知的、混杂的,也是碎片的,未能成为孩子坚固的内心自我的一部分,孩子也未能掌握应对感知的功能,于是会出现情绪问题或身体健康问题,以这些方式呈现心理世界内部的困顿。
"
“我爸妈这样的神仙父母怎么会养出我这样的女儿?”
图源 | 小红书
帖主形容自己的父母是“典型东亚父母模版的反面”,会无条件支持自己,尊重自己的选择,不希望她吃苦甚至主动劝她躺平。本应是人人欣羡的“极其平等和自由的家庭”,但帖主却“十几岁确诊甲亢”,后来又“确诊焦虑症躯体化”,靠安眠药才能入睡。

她感慨:“他们只想要健康快乐的小孩,为什么会有我这样的女儿,我又凭什么deserve这样的父母。”
而评论区有一位网友的回复引发了很多讨论——“父母天生的使命之一就是被憎恨”。
图源 | 小红书
大部分东亚家庭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和伤害。
我们经常忽略另一种情况,即如果父母没有做“坏父母”的过程,孩子的“坏感受”很难被投掷出来,这些“坏感受”存在在孩子这里未经加工、思考和转化,就会成为孩子自我体验的一部分。
所以这句“父母天生的使命之一就是被憎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的。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孩子对父母的憎恨。
为什么孩子会“憎恨”父母?
养育过孩子的父母,会有这样一种经验——
有些时候,孩子会很“憎恨”父母,会责怪父母对他的管教、要求、规则等,将之当作对他的伤害,他们会很情绪化的表达,对父母施加的规则的拒绝,甚至是上升到对父母这两个人的拒绝。
年纪小些的孩子会哭闹,年纪稍大些的孩子可能会摔东西、拒绝沟通等。
这些时候,父母可以感觉到在这个小小的孩子身上流露出的巨大的恨意,有时甚至是带有攻击的意味的,仿佛要完全的消灭父母一般的。
当经历这种时刻,有些父母会非常失望、寒心,觉得养育孩子是白费心,作为父母的付出和心血都被辜负。
有些父母则会很坚定,无论孩子如何抗拒、愤怒,都坚持到底,守住规则和要求,不被孩子的憎恨所影响。
孩子憎恨父母,这并不少见,即便是成年的孩子,也有很多人对父母是充满憎恨和抱怨的。那么如何理解孩子对父母的憎恨呢?
孩子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产生了自己无法理解的感受和情绪,需要一个“容器”帮忙承接和转化,一般而言,这个容器就是父母的养育功能。
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孩子会把很多无法分辨的感受和坏的感受,投射到外部去,投射在一个外部关系或象征层面的“空间”里面去,以保持自身内部的平衡和稳定。
孩子在内部感到基本安全,保持整体性和一致性,这样孩子的精神世界就不会崩解。
而被投射感受的父母,承接住孩子无法处理的感受,放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并经过思考达成转化,变成可以理解的感受和有条理、可语言化的内容,再把这些内容还给孩子。
孩子把这些好的、有组织的感受吸收到自身精神世界里去,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些构成孩子早期自我感受良好、并且对世界感受良好的基础,也是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基础。
因此,孩子从婴幼儿阶段起,就会对养育者“抛出”自己的坏感受——其中必然包括憎恨。
父母承接、转化,是必然的发展过程,也是孩子进一步成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功能的基础。
承接“坏感受”是父母的职责之一
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存在大量无法解读的原始感受和基于现实与关系的坏感受。
当婴幼儿的坏感受不被承接,无处存放时,会认为有一个迫害性的外部客体在伤害TA,TA对此客体充满了憎恨。
这当然并不是一个外部的客体,当内在的感受无法被理解,孩子总会把一些坏感受推出去,由外部的去承担这种“坏”。
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承担容器功能,容纳孩子的坏感受,就是孩子对父母的憎恨,这不一定与现实有关,而是与孩子发展的心理机制有关。
很多时候,父母恰当的养育,给孩子制定规则和界限,孩子的反应也是对父母的拒绝和憎恨。
但这是需要接受的,即父母依然需要坚守自己的职责,把规则和界限用行动传达给孩子,这是为孩子长远的生活做准备,是养育孩子的一部分。
孩子的憎恨这种情感和爱的情感,就如同在精神层面里孩子产生出粪便或呕吐物一样的。
就像父母会给孩子换尿片,父母也会给孩子一个关系的空间,其中容纳下孩子的憎恨、不适,并把这些感受进行加工、思考,成为可被孩子吸收、理解的好东西,放置在孩子的经验世界里,成为可以被忍受的存在,以此建立、扩大孩子的心理功能。
图源 | 《伯德小姐》
关于憎恨,无论是在亲子养育关系之中,还是在心理咨询中,都是很常见的。
因为这两者在很多层面上是相似的,都是在关系的互动中提供象征的空间,来放置内心的影像,再对此进行理解,以实现孩子或来访者的心理发展。
父母和咨询师都需要去承接“坏感受”——包括“憎恨”的投掷。
人的情绪痛苦、感知痛苦、心理发展的停滞,是在天然带有的原始感受和创伤性的感受、还有现实经历引发的感受未能被加工之后的结果。
所有内部的感受,未能被厘清,未能成为个体自己可以意识、应对和安置的感受,就成为内部世界的混乱。
亲子关系里,父母通过帮孩子处理再还回去,教孩子获取应对感受的功能,心理咨询也是如此。
心理咨询师提供一个关系环境,也借出自己的心智功能,包裹、承托住来访者的未知感受,将之放在其中,咨询师再对这些未知的感受进行思考、加工,转化之后返还给来访者。
在此过程中,来访者得到清晰、已知、可被应对、安置的感受,并内摄此种功能,于自身的精神装置中,于是来访者拥有了自我应对未知感受的经验和能力,拥有了自我安抚能力。
成为“坏父母”的必然
文章开头这个案例跟大部分东亚家庭惯有的问题不同,但同样忽视了父母的养育责任之一。
养育关系本身就是责任义务不对等的,这种不对等是基于父母是作为有功能的成年人生下幼小的婴孩,对孩子有在生理和情感层面的养育责任。
这种责任既包括提供物质条件,也包括提供心理发展的支持和引领,而父母借助自己的心理功能,去为孩子的心理功能的发展提供空间和促进性环境就是其中的重点内容。
父母借助自己的心理功能去为孩子的心理功能的发展提供空间和促进性环境就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如果父母没有做“坏父母”的过程,也就是孩子的“坏感受”未被投掷出来,存留在孩子这里,始终未经加工、思考和转化,就成为孩子自我体验的一部分。
即自己身上有一些“不好的”、“怪异的东西”,这些是未知的、混杂的,也是碎片的,未能成为孩子坚固的内心自我的一部分,孩子也未能掌握应对感知的功能,于是会出现情绪问题或身体健康问题,以这些方式呈现心理世界内部的困顿。
"
作者:盛煌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偷师” 中国的印度,能偷出个印...07-12
- 华尔街预言家:AI驱动美股牛市,...07-12
- 阿里集权与分权的底层逻辑:在效...07-12
- 阿里集权与分权的底层逻辑:在效...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