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个“干净”的手机号码,怎么就那么难?

日期:2025-07-12 14:56:26 / 人气:2


最近,上观新闻一篇关于“二次号码焕新”的报道,引发了消费者共鸣。顾先生为孩子新办了一个手机号,本想换绑至微信账号上,结果提示该号已被注册,无法换绑。
按照客服指引,顾先生尝试在运营商App里申请“一键焕新”,却又被告知“并非该运营商用户,无法操作”,一头雾水的顾先生,最终只得无奈销号,重办新卡。
越来越多的用户有过类似的遭遇:新办的手机号却无法注册微信、云闪付等常用App,一查才发现,这张卡是“二次放号”的回流号码,早已在别人名下活跃多年。
据工信部披露,截至2025年5月末,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18.07亿。如此庞大的用户体量,不仅加剧了码号资源的紧张,也推动运营商不得不加速清退、回收、重放闲置号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国家对电信资源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合理分配,施行有偿使用制度。电信网码号,正是用于实现电信功能且有限的资源。《电信服务规范》则规定,移动电话号码冻结时限(该号码注销后至重新启用所需的时间)最短为90日。
然而,这种本应是“资源再利用”的制度,现在有时却会演变为用户的一场“数字身份危机”。
进入移动互联网10余年来,手机号早已不只是通话工具,更是人们的“数字身份”。它们看似和普通号码无异,却常常带着前任主人的“数字痕迹”——早年注册的社交账号、绑过的银行卡、订阅的各类服务。另一方面,如果前任主人不再使用,一时疏忽,却也可能让自己的隐私陷入“危机”,尤其是已经注册过的金融App,很可能被“后来者”轻松登录,从而面临资金风险。
今年5月,工信部指导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联合提供“二次号码焕新”服务,可一键解绑历史互联网账号,目前已覆盖超200款主流互联网应用。用户可以在所属运营商App上提交解绑申请,通过中国信通院的平台中转,协调主流互联网应用配合处理。这项新服务无疑释放出积极信号,是跨行业协同迈出的关键一步。
但从记者调查与用户反馈来看,“二次号码焕新”仍存在不少可能的堵点或盲区。
据这篇报道的记者调查,当前“焕新”服务多为运营商单向提交请求,由中国信通院中转给互联网平台,平台是否处理、处理结果如何,用户与运营商实际上并不了解。
服务失效的背后,是标准不统一、数据不互通等老问题的延伸。但一个关键问题是:谁应该为号码的二次焕新负责?
我想,第一个应是电信运营商。对于用户而言,无论该号码是不是“二次放号”,这都是他的“新号码”,对前任主人的账号解绑责任,不应全部由他来承担。“干净”应成为号码属性的一部分。
第二个当然是各大互联网平台。从用户反馈来看,很多互联网平台处理解绑的效率差、透明度低,而且甚至给用户的反馈只有结果,而无原因,消费者或者电信运营商即便想做一些补救措施,都无从下手。若前任用户绑定的账号处于冻结状态,那就更是陷入“死循环”,现任用户除了再次销户,几乎别无他法。
可这些问题真的没有解决之道吗?
电信运营商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解决方案。所有流程应做到公开透明、可循环、可回溯。尤其是,对于解绑困难或涉及小型互联网平台的场景,运营商应主动提供加速处理服务,并设立统一的进度查询入口,让用户随时掌握问题处理进展,切实提升服务的可预期性和信任感。
同时,互联网平台也理应承担起平台责任,做到及时回应、快速处理、明确反馈。
一方面,应设立便捷的解绑通道,确保用户在提交有效身份信息后,能够顺利完成账户解绑或修复流程;另一方面,应加强与运营商的对接联动,缩短处理链路,避免用户被推诿、信息滞后,并在处理过程中向用户提供明确的进度反馈与预期时限,切实保障用户权益,避免“二次放号”带来二次困扰。
当然,用户销号时,也应授权运营商和平台处理与前任账号解绑事宜,建立明确的双向责任边界,既防止数据滥用,也保障操作合法合规。
事实上,从2020年开始,对于解决“二次号码”问题的调研便已启动,通信、互联网、法律等行业专家多次开展专题讨论。在各方推动之下,2021年9月,“一证通查”便民服务上线,用户凭借居民身份证便可查询个人名下登记的电话卡数量、互联网账号等信息。2024年12月1日起,“一证通查”范围扩大,用户本人名下手机号码关联互联网账号的可查范围扩增至25款。到今年的“二次号码焕新”服务,解决问题的步伐一直在小跑。
一个全社会系统性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多透明、高效、统一的制度支撑,需要有标准制定、监管加压、数据协同与技术创新等多种力量的推进。
如果,人们想要的不过是一个“干净”的手机号码,那么,这不应成为奢望。
"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