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造假背后的人才选拔困局:“过五关斩六将”为何失守?
日期:2025-11-23 14:58:22 / 人气:8

近日,江苏科技大学引进“假冒杰出科学家”事件引发热议——一名仅高中学历者,凭借伪造的光鲜身份竟通过高校层层选拔。此事的核心矛盾并非学历高低(科学史上珍妮·古道尔等高中学历成就伟业的案例比比皆是),而在于号称“过五关斩六将”的学术人才选拔机制为何形同虚设。当各高校以严苛流程构筑“马奇诺防线”,却仍让造假者堂而皇之通关,这背后的机制纰漏与生态病灶,才是真正值得反思的焦点。
一、人才选拔的“标准流程”与现实悖论
当前科研院所与高校的人才引进流程看似严密:发布招聘广告→基层机构(教研室/研究中心)审核履历学术水平→学院学术委员会面试(资历、思想等)→学校人事处审核外调→学校学术委员会终审。整套流程耗时3-5个月甚至半年以上,理论上能最大限度筛除不合格者。但江苏科技大学事件却暴露出,这套“标准动作”在现实中可能遭遇致命失灵。
层层关卡为何集体“冬眠”?是流程设计存在盲区,还是执行环节有人为干预?造假者通关的极小概率事件,恰恰折射出选拔体系的系统性漏洞。
二、造假通关的两条路径:高端捷径与低端人脉
在正常流程下,造假者几乎不可能通关。结合事件特征与学术生态现状,可推测两种潜在“通关模式”:
(一)高端路线:符号包装与信息不对称
此路径的核心是将自身打造成“行走的荣誉展览馆”,集各类称号、帽子于一身,借此省略前端诸多审核环节,直接进入终审。其运作逻辑包括三方面:
- 政绩压力下的流程简化:高校为追求短期学术业绩,在引进“高端人才”时往往放松信息核查。管理者因政绩诉求,对光鲜履历“宁可信其有”,甚至主动简化流程。
- 信息差的保护伞作用:造假者利用国外机构信息不透明、同名混淆等模糊手段包装履历。会评专家因时间有限或专业壁垒,难以深究细节;基层科研人员因“挑战权威代价大”,不愿轻易质疑。
- 高风险的自我赌局:虚假符号的维持难度极大,日常工作细节易露马脚,最终难逃自我暴露的命运,但短期内能借助权力阴影与集体沉默蒙混过关。
(二)低端路线:人脉护航与中规中矩
相较于高端路线,低端造假更依赖人脉关系打通全流程,其特点是“低调求稳”:
- 人脉依赖的不确定性:需前端实力人物保驾护航,但基层单位话语权有限,多部门监管下“护航流程”易搁浅,且协助造假风险高,鲜有人主动为之。
- 低曝光度的生存策略:求职者无需过度包装,只需“中规中矩略有亮点”,谋得普通职位后因待遇级别低、关注度小,不易引发外界怀疑,即便造假成功损失也较小。
三、慢与快的对峙:学术生态的根本病灶
造假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在于科技发展的“慢规律”与政绩诉求的“快节奏”之间的剧烈冲突。
(一)科技的保守本质被忽视
科技事业的核心是“缓慢积累+偶尔灵光乍现”,绝大多数人才需经年累月积攒学术资本。但当下高校普遍追求“短平快”的学术成果,将“遥遥领先”“横空出世”作为宣传噱头,为造假者提供了“讲故事”的土壤——“只要故事讲得好,不怕没有听众”。
(二)符号迷信消解实质审核
对“帽子”“称号”的过度崇拜,使选拔机制从“考察实质学术能力”异化为“比拼荣誉数量”。当管理者将“人才引进”异化为“符号收集”,审核环节自然会为“光鲜履历”让路,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三)反思方向:从“痛打落水狗”到机制重构
事件的价值不在于对造假者“穷追猛打”,而在于推动选拔机制的规范化:一方面需建立跨部门、跨平台的信息核查系统,打破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需摒弃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回归“以学术能力为本”的引进逻辑,让“马奇诺防线”真正发挥作用。
学术人才的“关卡”,不应设在学历、称号的表面,而应筑在实质能力的考察上。唯有让“保守、严谨”重回学术生态核心,才能杜绝“假身份戴真帽子”的荒诞剧。
作者:盛煌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马斯克:将科幻乌托邦变为现实的...11-23
- 技术、劳动与政治:历史演进与未...11-23
- 学术造假背后的人才选拔困局:“...11-23
- 巴菲特,走好不送:价值投资的中...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