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错在哪里了?
日期:2025-11-19 15:18:18 / 人气:8

在俞敏洪南极旅游内部发文引发热搜这一事件中,舆论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但作者认为俞敏洪并没有错,错的是这个舆论社会。这一事件是观察“创始人如何在非议中自处”的典型样本,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无明确责任指向事件,不必代入“靶替”角色
真正的声誉危机通常具备三个要素:明确的受害者指控、可验证的事实链条以及企业行为导致的损害后果。而俞敏洪南极之旅引发的舆论完全不符合这些条件。这是一起没有明确受害者指向的企业家负面热搜,在声誉管理中,此类事件值得怀疑。当事件不存在被伤害的群体、不涉及企业决策,也没有伦理冲突时,它本质上更像是“公共情绪的投射”,而非真正的“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创始人最忌讳的就是将自己代入嫌疑人角色,成为公众情绪和社会议题的“靶替”。俞敏洪保持“不澄清、不对抗、不解释”的态度,精准地把握了创始人声誉的边界。他没有被外界的舆论所左右,没有盲目地去回应那些没有实质依据的指责,避免了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之中。
事件的真正动力来自“注意力惩罚系统”和“愤怒流量经济”,而非公正判断
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创始人常常不是因为自身行为被审判,而是因为“存在”本身就成了情绪的靶子。高关注度既带来了自由,也带来了“注意力的惩罚”。在公众的想象中,“成功者的情感流露”被放大为“不合时宜的炫耀”;在情绪的洪流中,“正常分享”被曲解为“脱离时代和代际冲突”;在流量经济里,“热点人物”成为了可消费的对象。
这种惩罚并非基于事实,而是算法与情绪共谋的结果。对创始人来说,这类“非事实指控型舆论”就像一阵风,不是所有风都值得去与之交战,也不是每个创始人都需要成为堂吉诃德。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中,“愤怒”被平台算法制度化,成为了最廉价却最高效的流量燃料。对创始人言行的攻击和指摘,只是别人获取利益的手段。
舆论的第一驱动力是情绪,尤其是愤怒。这种情绪具有高度的可转发性、高密度的注意力捕获率,能在极短时间内形成“无主体的集体攻击”。愤怒流量经济的逻辑是平台需要停留时长,愤怒带来对抗,对抗产生评论与反评论,算法进一步放大冲突,所有人都从中获得收益。一个本不具备危机要素的轻微争议,也可能被放大为一场“全民审判”。
在这种情绪机制下,公众对企业家、创始人、品牌的期待被极端化,任何“不符合想象的言行姿态”都可能成为被攻击的靶子。而算法的冷酷放大,让受众逐渐忘记最初愤怒的原因,只剩下愤怒本身在自我复制。面对这种由算法驱动和流量生意合谋的情绪风暴,企业必须准确识别“愤怒源”为情绪型而非事实型,不可贸然进入解释,否则会把原本的伪危机放大为实质危机。唯一有效的策略是稳住反应边界、降低情绪密度、不给算法提供可持续的燃料。
很多公关专业人士会认为俞敏洪又说错话,会损伤公司声誉,但实际上愤怒流量经济不是危机,但会制造危机。识别它、控制它,不被它牵着走,是现代危机管理的基本功。
职场PUA叙事的滥用,正在撕裂劳资关系
在愤怒流量经济的推波助澜下,“职场PUA”这一叙事被滥用。真正的职场PUA源于权力不对等、隐性压迫与系统性剥削,但在舆论场中,这一专业概念被泛化为“所有让我不舒服的管理行为”。当这种过度泛化与算法放大叠加时,会出现一种危险趋势:劳资关系被二元化、道德化、情绪化地撕裂。
一旦某个企业家、管理者、公司行为被贴上“PUA”标签,事实判断就失去了意义,取而代之的是“先入为主的攻击性”。这种攻击模式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把复杂的组织管理问题简化为“强者的恶意”,任何绩效要求、文化建设、内部沟通,都可能被误读为操控;二是让企业内部的真实矛盾失焦,让外部舆论制造的虚假冲突占据中心,部分员工甚至会在舆论引导下形成“受害者身份认同”,加剧团队裂痕。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看,这种情绪性撕裂最危险的地方不在于抱怨本身,而在于它会削弱组织信任、破坏心理契约,让原本可通过管理机制解决的内部摩擦,被迫升级为舆情事件。真实的结构性压迫必须严肃处理,但情绪化的PUA指控,不能成为撕裂组织的武器。企业需要通过透明沟通、边界清晰的管理制度,以及稳健的内部叙事,避免让外部的情绪标签异化为内部的集体认知。
当“职场PUA”与“愤怒流量经济”结合,任何企业都可能在毫无过错时被推上对立面。能否提前识别这种叙事的危险性,并保持组织内部的信息对齐能力,是现代企业生死攸关的声誉战备。而俞敏洪把信写给员工,是在稳定组织,处理内部沟通,将“组织逻辑”优先于“互联网逻辑”,创始人的真正声誉来自内部认同,这是大多数创始人在舆论压力下容易忽视的。
俞敏洪展现的,是创始人稀缺的“声誉定力”
对俞敏洪此事的声誉评价是积极正向的。首先,他没有被裹挟进道德表态的陷阱。创始人最危险的是“被迫证明自己”,俞敏洪的“不争、不辩、不讨好”,体现了他对声誉边界感的把握。其次,他没有把“网络政治正确”当成公司治理的问题。俞敏洪接连发视频,说明他不在意这些流量争议,成熟的创始人知道互联网不是公司治理场,社交媒体可以是表演场,爱看就看,不爱看拉黑就行。最后,他避免了创始人最常见的声誉误区——过度反应。许多创始人的危机从“不必要的反击”或“不必要的解释”开始,而俞敏洪的克制,恰恰展现了他的力量。
创始人声誉的核心是在风暴中保持对自己叙事的掌控权。创始人的声誉既不是靠讨好网络得来,也不是靠躲避争议维护,而是靠在不同噪音中,仍保持自己的判断逻辑与行动节奏。俞敏洪这份不争、不慌、不解释、不迎合的姿态,是当下创始人最稀缺的声誉管理能力。一个真正成熟的企业家,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情绪战场上,也不会让外界的愤怒定义自己。
综上所述,俞敏洪在此次事件中并没有错,他在面对舆论的非议时,展现出了正确的应对方式和稀缺的声誉定力,而舆论社会的过度反应和不理性才是导致事件被放大的主要原因。
作者:盛煌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AI时代,世界的逻辑会改变吗?11-19
- AI究竟有没有泡沫,是不是到了曲...11-19
- 看不见的生意:从传统行业到AI领...11-19
- 俞敏洪错在哪里了?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