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升级,为何能打破“产业转移魔咒”?

日期:2025-09-27 20:55:17 / 人气:48


在与学者孙中伟的交流中,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差异、自动化浪潮下的产业变迁以及中国制造业升级打破“产业转移魔咒”的原因,还展望了未来制造业自动化升级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

长三角与珠三角制造业发展差异

发展阶段差异

十几年前,长三角和珠三角制造业的差距就较为明显,长三角比珠三角领先约5到10年。这主要是因为珠三角在80年代率先开启改革开放,进行招商引资,而长三角大规模工业化和招商引资始于90年代,晚了近十年。珠三角在首轮招商中能引入较大项目,企业设备和生产工艺更先进,且能借鉴珠三角经验。

工业园区规划差异

珠三角工业园区开发层级低,一个村甚至村民自家两亩地就能建工业园区或厂房,多以劳动密集型单机作业为主,企业规模小,外资企业尤其是香港企业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比较大,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而长三角土地开发层级至少到县一级,能建设大型工厂,设计现代厂房,引进先进设备和自动化工艺,工人生活环境规划合理。长三角有集中规划的住宿区,类似大学宿舍,可容纳数千甚至数万人。长三角的外资企业中,日韩、台资企业占比多,欧美企业也相对较多,香港企业较少且多为劳动密集型服装、电子制造业,工资水平相对上海较高。

自动化浪潮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的推动因素

2014 - 2015年,全国同步启动制造业转型升级,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参考德国“工业4.0”方案。广东东莞、深圳等地政府部门出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机器换人”及“技改”项目的文件,并提供配套资金,如东莞根据企业工艺改造规模和纳税贡献给予几百万到几千万的资金支持。浙江和江苏也推出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的方案。同时,2014 - 2015年制造业工厂缺工严重,企业为解决招工难题,主动采用自动化设备替换人工,国家政策与企业内生动力共同推动了“机器换人”进程。

工人就业流向

在“机器换人”过程中,虽未出现大规模裁员,但人员自然流失明显。2008 - 2009年中国制造业用工人数达2亿顶峰,2015 - 2016年降至1.5亿左右,现在约1.2亿 - 1亿左右,过去十年至少七八千万劳动力离开制造业,主要流向服务业,如网约车、快递、外卖等新就业群体在2015 - 2016年开始大规模扩张,还有一部分进入零售、餐饮、住宿、短视频、直播等行业。疫情前,服务业用工市场扩张吸纳了大量从制造业流出的劳动力,避免了大规模失业。

全球视角下各国受自动化影响情况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历程

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受自动化影响较早,但自动化改造多停留在单机设备改良,且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和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应用瓶颈时,优先选择产业转移。20世纪70 - 80年代,欧洲、美国、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中国成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目的地长达30年。这期间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工厂认为自动化投入不划算。随着中国工资上涨和工业机器人价格下降,2010年左右机器换人变得划算,中国也开始进行产业转移,将服装、制鞋、电子等产业转移到东南亚,但比发达国家晚了近十年。

不同国家自动化发展阶段及原因

发达国家在自动化方面比中国先进,特别是在整体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中国因庞大市场,在自动化与发达国家基本同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报告显示,2023年全世界安装的机器人约54万台,其中27万多台安装在中国,五大工业国(美德中日韩)安装总量超80%,中国一个国家安装的机器人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总量。
东南亚自动化处于初期阶段,虽工资水平低有竞争优势,但对大规模自动化需求不旺盛,且缺乏量产工业机器人供应设备、自动化人才和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墨西哥曾吸引美国制造业转移,但因承载制造业时间短,出现产业空心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中国因劳动力总量大,制造业发展30多年,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到中等发达工业国的转变,各制造业门类产业链充分发育,本土产业成长起来,未出现产业空心化。

自动化设备对人力替代及人员流向

自动化替代程度

在低端重复性、操作简单的领域,自动化替代率达80% - 90%,汽车制造和电子制造领域占工业机器人安装量一半。汽车制造中焊接和喷涂已完全由工业机器人替代,组装环节自动化率约70%。

人员流向

  1. 企业内部消化和调岗:企业通过人工智能替代部分岗位后,将员工调至其他岗位,如将“售前销售岗”员工调至“产品方案工程师”岗位。
  2. 跨地域流动:部分工人从沿海地区回到老家,随着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工业发展,这些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技术发展也延长了中老年人、留守妇女等劳动力的职业生涯,一些劳动密集型小作坊在农村出现。
  3. 行业流动:大量人员从制造业流向服务业。

中国制造业自动化转型阶段与相关问题

转型阶段

2015 - 2024年可看作大规模自动化阶段,2024年迎来人工智能阶段,但在制造业生产制造环节,人工智能应用较保守谨慎,制造业“智能化”处于自动化和数字化阶段,人工智能主要应用于产品辅助检测和提供辅助决策。

自动化与数字化关系

自动化主要针对单机设备,完成单机设备替代后需进行工艺流程改造和设计,实现整体软件控制系统,完成工厂数字化升级,之后再向智能化升级,智能化可实现设备根据环境和需求自适应、自调整。

人员晋升与培训

自动化产生的新型岗位,普通工人能否晋升依赖学历。大专毕业生经过培训可管理更多设备和产线,而学历低、年龄大的工人可能被安排到低薪岗位甚至离开工厂。

影响劳动力对自动化态度的因素

户籍是重要制度变量,外地工人比本地工人更不担心被自动化替代,外地工人工作不稳定且社保缺乏,损失较小;本地工人工作相对稳定、有社保且通勤范围受限,被替代后找工作难度大。珠三角、长三角工厂优先用外地人,外地人能吃苦且企业用工成本低。

劳动力待遇变化

社保参保率大幅提高,2024年末全国超10亿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珠三角工厂职工社保参保率约90%。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非户籍人口可通过居住证享受部分服务,子女入学问题在部分地区得到改善,政府通过购买民办学校学位等方式提高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比例。

政策目标冲突与一致性

地方政府保障就业和促进产业升级自动化的目标存在一定冲突,如工信部门和人社部门协同有待提升,但转型升级也能创造优质岗位,两个目标又有一定一致性。

未来制造业自动化升级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

未来制造业生产环节的自动化升级可能告一段落,服装业等因物料特性和投入产出核算问题难实现自动化,一些投入产出核算不划算的岗位也难以大规模自动化。接下来人工智能可能大量渗透到服务业和一些工厂的管理、数据分析、客服销售、文职等岗位,未来十年人工智能将快速渗透到各个行业。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