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压力下银行人“互助自救”:你帮我开卡,我帮你拉贷

日期:2025-07-03 10:59:57 / 人气:5


在银行业绩考核的重压下,一线员工为了完成指标,开始流行“互助自救”——你帮我测消费贷额度,我帮你拉信用卡开户,甚至跨行交换任务。这种看似“互惠互利”的行为,实则是银行考核体系下的无奈之举,背后隐藏着数据失真、资源浪费和风险积累等隐患。


一、季末冲刺:银行人的“指标互助”现象

1. 临时任务催生“互助”需求

  • 案例:东北某城商行员工林女士,原本已完成季度消费贷测额任务,但因同事请假,临时被要求替其完成指标。由于时间紧迫,她只好在社交平台寻找同行互换任务。
  • 普遍性:临近季末、半年末等考核节点,银行客户经理(尤其是零售业务岗)常因任务未完成,在社交平台发帖求助,互换消费贷测额、信用卡开户、储蓄卡绑定等任务。

2. 互换任务的核心逻辑

  • “你帮我开卡,我帮你拉贷”:银行人通过互相完成对方的任务指标,短期内缓解考核压力。
  • 偏好同城互换:多数情况下,银行要求任务必须在同一城市完成(如消费贷测额需本地操作),因此同行更倾向于找本地同事合作。

二、为何银行人热衷“互助”?考核压力是根本原因

1. 绩效指标与收入、晋升直接挂钩

  • 零售业务考核重:消费贷、信用卡、养老金开户等指标直接影响客户经理的奖金甚至岗位去留。
  • 临时加码常见:如林女士的案例,领导可能临时增加任务,导致员工不得不寻求“互助”。

2. 新员工与拓客难的困境

  • 新入行员工缺乏客户资源:部分年轻员工无稳定客户基础,只能依赖同行互助完成任务。
  • 拓客成本高:银行员工长期依赖亲戚朋友“帮忙”,资源耗尽后,只能转向同行交换任务。

三、“互助”背后的隐患:数据失真与风险积累

1. 数据失真,掩盖真实业务短板

  • 虚假繁荣:互换任务完成的指标并非真实市场需求,导致银行误判业务健康度。
  • 管理误判:管理层可能因“漂亮”的数据放松产品优化或风控要求。

2. 资源浪费与客户信任消耗

  • 诱导办理非必要业务:部分员工为完成任务,可能说服客户开卡或贷款,后续却无实际需求。
  • “刷量”风险:信用卡、消费贷等“刷量”申请可能滋生违规放贷或过度授信问题。

3. 互助违约现象频发

  • “爽约”常见:部分银行员工答应帮忙后临时反悔(如绑定银行卡后又解绑),导致任务失败。
  • 信任成本高:林女士提到,她需多交换20%-30%的任务量,以防部分同行“放鸽子”。

四、破局之道:打破“唯数量论”,重构考核体系

1. 降低规模指标权重,引入质化考核

  • 信用卡考核:从“开卡量”转向“用卡频次”“分期转化率”。
  • 养老金账户:关注“资金留存率”而非单纯开户数。

2. 差异化考核:区分存量深耕与新客拓展

  • 避免“一刀切”:对存量客户维护和新客户开发设置不同考核标准,减少员工短期冲刺压力。

3. 强化过程管理,减少对结果的过度依赖

  • 数字化工具追踪:通过系统记录真实展业轨迹(如客户沟通记录),而非仅看最终数据。
  • 技术赋能拓客:利用AI外呼、大数据精准营销等工具,降低员工拓客难度。

4. 长期导向:技能提升与知识更新纳入考核

  • 鼓励持续学习:将员工的专业能力、合规意识等纳入考核,避免过度追求短期业绩。

五、结语:考核机制不改,“互助”现象难消

银行人的“互助自救”本质上是考核体系扭曲下的产物。若银行继续以“唯数量论”为导向,员工只能通过“走捷径”完成任务,最终损害的是银行自身的数据真实性和客户信任。

长期解决方案在于重构考核体系,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价值,让员工从“被迫造假”转向“主动服务”。唯有如此,银行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