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亿并购打水漂!KKR 与马瑞利的败局启示

日期:2025-06-23 13:48:33 / 人气:46


一场轰动一时的 “世纪并购”,最终却以破产收场。近日,百年汽车供应商马瑞利(Marelli)在美国申请破产法第 11 章保护程序,这也意味着最大股东方 KKR 在 2019 年斥资 58 亿欧元(约 480 亿人民币)的巨额投资,即将付诸东流。
百年巨头的陨落之路
马瑞利的历史可追溯至 1915 年前后,米兰企业家 Ercole Marelli 研发出点火磁电机,随后创立 Magneti Marelli。在欧洲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Magneti Marelli 声名远扬,业务拓展至全球,并于 1994 年在中国建立首家仪表生产厂。1967 年起,它成为菲亚特集团子公司,业务不断拓展,涵盖动力总成、电子设备等多个领域,还曾为法拉利 F1 赛车提供变速箱,一度是汽车工业界的明星企业,在全球拥有 170 家工厂及研发中心,员工约 5 万人,客户遍布宝马、雷诺等知名车企 。
然而,2016 年 11 月,KKR 以 45 亿美元收购日产旗下的康奈可,又在 2019 年通过康奈可斥资 58 亿欧元将 Magneti Marelli 收入囊中,并主导二者合并,新集团仍命名为 “Marelli”。转折随之而来,疫情重创全球汽车产业链,Marelli 经营状况持续恶化,2022 年依据日本《民事再生法》申请破产保护,今年 6 月,不堪重负的 Marelli 再次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其首席执行官将今年全球关税上涨视为压垮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KKR 收购 Marelli 时,有着清晰的商业逻辑。康奈可在燃油车热管理领域具备规模优势,Magneti Marelli 在车灯、悬架系统技术领先,二者整合本有望实现 1+1>2 的效果,还能在全球生产基地实现成本共享,预计每年节省 4 亿欧元研发费用,合并后的新 Marelli 年收入可达 152 亿欧元,跻身全球第 7 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但现实却给 KKR 沉重一击。PE 做 Buyout,收购容易整合难,Marelli 的整合问题重重。日本康奈可与意大利 Magneti Marelli 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差异巨大,日本企业强调流程标准化,意大利推崇技术个性化,双方内耗不断。例如,在 200 万欧元模具采购权问题上争执半年,导致德系客户项目延期交付,直接损失 3 亿欧元订单 。此外,为收购背负的 62 亿欧元债务产生巨大利息负担,压垮公司现金流,过度依赖日产和 Stellantis 两大客户,新订单不足,加之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变革,马瑞利因债务和现金流问题难以进行战略投资,最终连年亏损,走向破产。
并购失败的深层反思
KKR 与马瑞利的失败并非孤例。全球并购市场中,失败案例屡见不鲜,中国贸易报数据显示,全球并购失败率为 70%,中国更是超过 80%,其中 80% 源于并购整合不力 。战略短视、整合不力、文化冲突、人事动荡等风险,是导致并购失败的重要因素。
企业并购往往容易高估协同效应,对标的业务和核心竞争力缺乏深刻认知,盲目乐观预期。同时,“盲目多元,短钱长投” 也是常见弯路,部分企业并购后无法实现业务协同和盈利,最终陷入债务危机。而文化冲突更是并购整合失败的 “头号杀手”,企业文化未能及时融合,会使企业陷入困境。
反观高瓴的百丽、鼎晖投资的 SharkNinja 等超级并购案,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住了人性、伦理以及商业文化等多维度的考验。在中国并购大潮兴起之际,KKR 与马瑞利的案例为行业敲响警钟:交易的结束,只是真正工作的开始,唯有重视并购后的整合与运营,才能实现成功并购。
以上对 KKR 与马瑞利的并购失败进行了深入分析。若你想进一步探讨并购中的某类问题,或是对比其他并购案例,欢迎随时和我说。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