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陈佩斯的回归与喜剧坚守

日期:2025-08-07 11:12:33 / 人气:5



时隔32年,陈佩斯带着新片《戏台》重返大银幕。这部影片历经波折,档期推迟,题材小众,年轻观众对陈佩斯也较为陌生,但它依然凭借着独特魅力引发关注,也让人们再次聚焦陈佩斯这位老艺术家。

上映波折:排片压力与档期调整

《戏台》上映时恰逢热闹的暑期档,同期《你行!你上!》和《长安的荔枝》先后提档,给《戏台》带来排片压力。导演陈佩斯为此录制视频致歉,将档期从原定的7月17日推迟到7月25日。这一推迟使得影片票房增势放缓,最终刚刚迈过3.5亿。不过,电影最初的口碑在怀念陈佩斯小品舞台的老粉和话剧《戏台》线下受众中发酵开来。

剧作特色:话剧改编与争议

改编基础与口碑发酵

电影改编自线下巡演10年、共计335场次、豆瓣评分高达9.0的同名话剧《戏台》。话剧的有口皆碑对电影而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话剧受众因好口碑愿意走进影院并帮忙宣传;另一方面,挑剔的观众会将电影与话剧对比,认为影片“话剧味”过重,镜头语言欠佳。

故事背景与荒诞情节

故事设定在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城外炮火连天,城内百姓照常生活,大家对大帅更迭习以为常。德祥戏院请来京剧名角金啸天演出《霸王别姬》,却因洪大帅钦点,引发一系列阴差阳错。洪大帅不懂戏,被包子铺伙计大嗓儿唬住,点名让大嗓儿担纲楚霸王。权力关系下的阴差阳错制造了笑点,也奠定了故事的荒诞底色。底层伙计大嗓儿成了“资本”强塞的角儿,名角凤小桐只能配合;洪大帅处于权力顶层,无视传统和戏剧逻辑,要求魔改剧情;侯班主和戏院经理在强权夹缝中左右为难,为了活命只能妥协。这种“外行指导内行”的话语权错位,让台上台下皆在做戏,影片名《戏台》也有了多重意味,既指台上的《霸王别姬》,也指台下逢场作戏的观众,更影射了军阀混战的大时代。

理想主义的光芒

电影在处理荒诞现实与内心坚持时颇为理想主义。话剧原版中名角金啸天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全了原汁原味的《霸王别姬》,而电影版里金啸天成了不畏强权、坚守初心的关键人物。尽管这一改动招致诟病,被认为是人物塑造的断裂,但实际上是陈佩斯在荒诞中为理想主义保存了缝隙。随着蓝大帅攻入城,洪大帅落荒而逃,戏班在无强权干预下为戏迷唱完《霸王别姬》,闹剧显现出严肃性。

艺术风格:话剧影子与喜剧传承

话剧痕迹明显

不少网友诟病电影“话剧味”太冲,密集的台词、略显用力的表演都带有话剧影子。影片场景有限,绝大部分镜头对准德祥戏院的台前幕后,如同话剧的舞台空间限制。

喜剧风格延续

喜欢陈佩斯早年喜剧风格的观众能从电影中找到熟悉味道。电影没有网络梗和金句,靠角色设定和人物关系构建喜剧冲突,荒诞搞笑的外皮下包裹着悲剧内核,如他早年创作的小品《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

陈佩斯:从舞台到银幕的坚守

久别大银幕

陈佩斯离开大银幕太久,32年的时间里电影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年轻人不熟悉他。路演现场他透露拍摄期间换了好几次投资人,投资方不相信年轻观众想看71岁的他当主演。

喜剧图腾与坚守

尽管如此,陈佩斯是一代人心目中实实在在的“喜剧图腾”。1984年他与朱时茂在春晚演出的《吃面条》让小品首次登上春晚舞台,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1998年他与老搭档朱时茂因创作理念不合和版权官司离开春晚舞台,此后他深耕线下话剧市场,推出一系列作品,还埋头研究喜剧理论,强调喜剧内核是悲剧,《戏台》就是他对自身喜剧理念的实践。

形象转变与怀念

如今陈佩斯变得端正、严肃,系统地输出喜剧理论,强调笑的价值,成了观众眼中的“老艺术家”,但他更愿意称自己为手艺人。人们越发怀念那个曾经自由穿梭于小品舞台和银幕的陈小二,他机灵、可爱,充满鬼点子,有着独特的魅力。陈佩斯带着《戏台》回归,虽面临诸多挑战,但他对喜剧的坚守和对艺术的追求,依然值得我们敬佩和关注。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