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茶杯风暴”对“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影响几何?

日期:2025-10-29 14:48:54 / 人气:14



十月,乌兰巴托寒气袭人,然而政坛却风云突变。短短数日,蒙古国上演了一场激烈的政治风暴:议会罢免总理,议长随即辞职,总统否决议会决议,三权陷入互相制衡的僵局,最终宪法法院出面定夺。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权力纷争的主角——总理、议长、总统均来自蒙古人民党,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执政党内讧,其激烈程度远超以往,引发广泛关注。而这场风暴发生的时间点极为敏感,就在几周前,中、俄、蒙三国刚签署协议,启动总值逾400亿美元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这不禁让外界猜测这是否是外部势力煽动的“颜色革命”,但实际上这种猜测可能过虑了。

蒙古政治危机的根源

执政党内的权力对决

这场政治风波宛如一场戏剧。10月16日,蒙古国家大呼拉尔(议会)经过24小时激烈辩论,以71票赞成(共126席)通过罢免总理贡布扎夫·赞丹沙塔尔的动议。次日,议长阿玛尔巴伊斯格楞宣布辞职,指责总理“道德败坏”,痛陈人民党“正在自我吞噬”。几小时后,总统乌赫那·呼日勒苏赫以程序违宪为由否决罢免决议,并将争议提交宪法法院。10月22日,法院裁定议会罢免无效,赞丹沙塔尔留任。

表面看是总理与议长的个人恩怨,实则是蒙古人民党内部“老干部派”与“改革派”的终极对决。“老干部派”盘踞于国有矿业集团与地方寡头网络,“改革派”试图通过反腐与制度化推动转型。蒙古虽被称为后苏联地带中“最民主”的国家之一,但民主制度脆弱,政党缺乏清晰意识形态,政局更迭频繁,腐败与利益集团深度捆绑,危机已成常态。自1992年实行议会制以来,蒙古已更换18任总理,平均每20个月一换,议会常沦为党内山头角力的舞台。

此次危机的导火索是赞丹沙塔尔试图调整涉及煤炭出口腐败案的内阁人事,触动了利益链条。议长阿玛尔巴伊斯格楞借此发起罢免,在议会集结多数支持。这并非突发事件,而是旧疾的周期性发作,只是恰逢“西伯利亚力量2号”启动的关键节点。

不同政治派别的对外倾向

在这场权力博弈中,反对总理的议长阿玛尔巴伊斯格楞一派被视为更亲近中国的政治力量,他们长期坚定支持“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并积极推动南戈壁地区甘其毛都—嘎顺苏海图跨境铁路建设,该铁路是中蒙煤炭贸易的关键通道。阿玛尔巴伊斯格楞还批评美援是“象征性姿态”,难解蒙古发展之渴。而被罢免的总理赞丹沙塔尔及其支持者则被外界视为倾向美国,华盛顿自2023年以来承诺向其提供超5000万美元援助,并推动“可汗探索”联合军演。赞丹沙塔尔曾以“争取更有利条款”为由,试图延缓“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的推进。

这表明当前政治乱局本质上是蒙古精英阶层围绕资源分配、利益格局与对外战略取向的内部分歧,并非外部势力操控,更不是针对“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蓄意破坏。近年来,西方对蒙古的投入持续萎缩,在经济援助、舆论引导和社会渗透方面,都难以发动“颜色革命”。蒙古近年的抗议浪潮多源于国内治理失灵,而非外部煽动。

俄罗斯的“稳定术”

中俄在蒙古的影响力

从现实政治角度看,中俄在蒙古的影响力已深度融入其经济与战略结构。能源、贸易、交通、金融乃至舆论场,蒙古都处于中俄,尤其是中俄蒙三边合作框架的辐射之下。作为夹在两大邻国之间、经济高度依赖外部市场的内陆国,蒙古几乎没有“选边站”的战略空间,更不可能成为大国博弈的颠覆性棋子。

保障管道稳定的逻辑

历史经验显示,大国推进战略性能源通道时,都将沿线政治稳定视为头等大事。中俄虽外交哲学不同,但逻辑一致,一旦管道成为国家命脉,稳定便是最高优先级。

中国始终恪守“不干涉内政”原则,不介入蒙古内部权力斗争。而俄罗斯则擅长在后苏联空间施展政治影响力。对莫斯科而言,“西伯利亚力量2号”不仅关乎能源出口,更是维系其地缘存在感的生命线,绝不可能坐视其受阻。

自项目提出以来,蒙古国内反应总体平静,执政党与反对派都未将其作为政治攻讦工具。偶有质疑也很快平息,蒙古政府早早批准管道的技术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估稳步推进。这表明俄罗斯的政治影响力已渗透进乌兰巴托的决策层,可能通过既有的腐败网络与利益交换机制,加固其战略布局。

早在2018年,蒙古国总统就在俄罗斯东方经济论坛上表态,准备好让天然气管道经由蒙古领土铺设。次年,在中方默许下,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蒙古国有能源企业启动“西伯利亚力量2号”蒙古段(“联盟 - 东方”管道)的可行性研究。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数日后,双方签署工程设计协议,计划2024年正式开工。

尽管乌兰巴托缺乏天然气管道建设经验,但蒙古政治精英和俄方都无意引入第三方参与。各主要政党对此项目心照不宣,无人愿意公开反对。这背后是俄罗斯多年来对蒙古的软实力渗透,包括在蒙俄语教育、文化推广、媒体合作、军事援助以及战争纪念等方面的投入,还巧妙融入蒙古的战争记忆,塑造“俄蒙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氛围。

俄罗斯的目标是确保政策的连续性与政治环境的可预测性,稳定是战略红线。只要能源通道畅通,谁在乌兰巴托执政并不重要。“西伯利亚力量2号”对蒙古意义重大,未来30年,过境费将给蒙古带来超100亿美元收入,创造上万个岗位,部分天然气用于国内发电与供暖,降低对煤炭依赖,缓解雾霾。中俄还承诺为沿线环保提供资金,在蒙古农村援建学校,助力蒙古申办相关会议。

“第三邻国”战略式微

三国合作加强

“西伯利亚力量2号”是中蒙俄三方合作的一部分。近年来,三国加速推进跨境铁路、公路、电网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今年9月,中蒙俄元首峰会上,蒙古总统呼日勒苏赫明确表示将本国“草原之路”倡议全面对接中国的“一带一路”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态度比以往更积极。蒙古领导人强调将在能源、矿产、交通、绿色转型等战略领域深化与中俄协作。西方智库担忧“蒙古的‘第三邻国’战略已成过去”。

“第三邻国”战略的困境

“第三邻国”战略是蒙古冷战后为平衡中俄影响力而采取的外交方针,通过拓展与美国、日本、韩国及欧盟的关系维持战略回旋空间。但近年来,美国在蒙古的存在感减弱,日本经济疲软,欧盟对蒙古兴趣有限。面对现实利益,蒙古选择向中俄靠拢。

今年9月,中蒙俄举行“边防合作 - 2025”联合演习,美国官员认为这是“有意冷落”。蒙古放弃上合组织观察员地位,寻求扩大与中俄的三边合作,折射出欧亚大陆格局的变迁。当美国聚焦印太联盟、欧洲埋首能源转型时,中俄正构建平行于西方秩序的区域体系。对蒙古这样的小国而言,选择是根据实际利益,而非意识形态。

风暴影响有限

这场蒙古政坛的“十月地震”虽剧烈,但难以撼动既定的地缘格局。只要“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经济逻辑成立,只要中俄在该地区的战略意志不减,乌兰巴托的风云变幻终将平息。它或许会暂时延缓项目的行政审批节奏,但无法改变其根本方向。这场风暴更像是蒙古权力版图内部的利益重组,而非国家战略的转向。

对中俄而言,蒙古的稳定是亚欧能源大通道的安全保障;对蒙古而言,在地缘十字路口维系与两大邻国的合作与平衡,是小国生存的现实智慧。正如一位蒙古学者所说:“我们的政治可以混乱,但地理不会变。”地理决定命运,也框定了国家政策的理性边界。因此,这场“十月风暴”不过是草原上的短暂尘暴,风停之后,草原依旧,管道的方向从未偏移。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