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蚊搏斗:当基孔肯雅热来势汹汹
日期:2025-08-13 14:41:14 / 人气:7

今年夏天,基孔肯雅热在我国部分地区来势汹汹。7月8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出现今年首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截至8月10日,佛山市累计病例数已达8769例,疫情还扩散至香港、澳门、湖南等省级行政区。这一疾病为何在这个夏天如此猖獗?高温高湿的气候是否会使其扩散更迅速、广泛和常态化?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基孔肯雅热:不容小觑的蚊媒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不具备人传人能力。1952年,该病毒首次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被发现,名字源于当地基马孔德语,形容患者因关节痛而弯腰的样子。此后,病毒在非洲与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零星引发疫情,直到2004年在肯尼亚拉穆群岛爆发,形成大规模区域性流行,涉及近50万病例,其全球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截至2024年12月,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记录到基孔肯雅病毒的本土蚊媒传播病例,27个国家和地区存在有传播能力的伊蚊媒介种群但未记录本土传播案例。该病毒在适宜蚊媒环境中传播能力强,引入未爆发地区可能迅速扩散。在岛屿地区,病毒可能短期内感染大部分居民后因免疫人群积累中断传播链;在大陆或人口基数大的非岛屿地区,易感人群持续存在,病毒传播更易延续。
基孔肯雅热患者常见症状为关节痛、发热与皮疹,关节痛是重要特征,随运动加剧,多数患者症状数日内恢复,但部分患者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伊蚊叮咬感染者后,病毒在其体内复制,感染者潜伏期3 - 7天出现症状,未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感染者后,病毒在其体内增殖,2 - 10天后伊蚊具有传播能力,形成感染循环。60% - 80%的相对湿度区间与25 - 28℃的温度区间是伊蚊生存与繁殖的适宜环境,但高强度瞬时暴雨与过高温度可能使蚊虫密度下降。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同蚊不同病的困扰
在基孔肯雅热疫情爆发前,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伊蚊传播的登革热。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发,传播媒介也是伊蚊,主要症状与基孔肯雅热相似,都表现为发热、关节痛和皮疹,需借助核酸检测鉴别。
登革热原本在中国并不常见,20世纪初传入,1978年在佛山市引发聚集性疫情,此后在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常引发小规模流行。2014年广东省爆发大规模登革热疫情,全国发病数超4万例,此后除新冠疫情期间,发病率基本维持在较高水平,多发于夏季和秋季。如今,登革热已成为常态化预防控制的传染病之一。
基孔肯雅热在中国的传播情况与登革热前期有一定相似之处。两者都从境外输入开始,随后通过蚊虫传播扩展到本土并引发区域性流行。基孔肯雅热今年夏天的爆发也引发思考:它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疫情爆发原因分析
传染源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本土流行多发于旅行和国际交流频繁的城市,境外输入病例是传染病扩散的初期种子。2005 - 2023年,登革热年输入性病例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23年迅速回升,约52%的病例来自东南亚国家,约43%来自西太平洋地区,过半数输入到云南、广东两省。基孔肯雅病毒在全球分布广泛,国际商贸与跨国旅行频繁,携带病毒的伊蚊随跨境货物或人员进入本土的概率提高,今年多起输入病例也证明了这一点。
传播途径
基孔肯雅病毒最初由热带地区的埃及伊蚊传播,白纹伊蚊对其传播效率较低,这也是其最初被视为典型“热带病”的原因。但2007年研究发现,基孔肯雅病毒出现位点突变,使其在白纹伊蚊体内的传播效率提升几十倍,导致传播范围显著扩大。如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的共同蚊媒,两种传染病流行区域高度重合。登革热在中国本土的持续流行说明当地能为伊蚊提供适宜生存环境,基孔肯雅热此次爆发也验证了这一点。
近年来全球气温升高、极端降水增多,温暖湿润的气候为伊蚊繁殖提供了理想环境。2024年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过去10年全球每年都是最热十年之一;与1961 - 1990年平均水平相比,过去几年全球61%的陆地出现过极端降水增多的情况。佛山市7月18日至8月4日的气温多维持在27 - 32摄氏度之间,湿度多处于60% - 80%的高湿度区间,与伊蚊的理想活跃及繁殖温湿度环境相符,病例逐日稳定新增。我国媒介伊蚊活跃期较长的区域多为东南沿海省份,已有媒介伊蚊分布的地区向北可溯及甘肃、辽宁等省份,未来气候变化下,我国媒介伊蚊的适生区将进一步向北、向西扩大,基孔肯雅热疾病风险区也有较大概率向北扩张。
易感人群
目前我国尚无基孔肯雅病毒疫苗,本土此前也未发生过大规模流行,公民普遍不具有免疫力。城市化进程加快与人口流动频繁,区域性人口密度增加,部分环境卫生较差的地方易成为蚊虫孳生热点区域,导致病毒传播更迅速。公众对基孔肯雅热防控意识缺乏,常将其与普通感冒或流感混淆,早期症状易被忽视或误诊,导致潜在传播时间更长。
防控成效与未来挑战
为了加强居民防控意识,广东省疾控局宣传“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口号,推行“每天3分钟排查孳生地”行动;各地方政府也积极行动,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开展相关行动,采取入门入户排查、投放绝育雄蚊、公共场所喷洒杀虫剂等措施。目前佛山全市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呈明显下降趋势,每日新增报告病例数从7月19日最高峰的674例降至8月8日的148例。
然而,疫情外溢风险仍然存在,湖南已有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引发当地居民恐慌。在国内交通发达、国际交流频繁的现代,基孔肯雅热“归零”概率很小,但国家卫健委表示该病可防可控可治,公众无需过度恐慌。
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分析来看,未来基孔肯雅热极有可能像登革热一样逐步常态化。在全球化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疾病传播范围不断扩大,提升各国应对全球性传染病的能力,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我们需加强监测预警、提高公众防控意识、做好环境卫生治理,以应对基孔肯雅热等蚊媒疾病带来的挑战。
作者:盛煌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亚马逊和谷歌的决裂,是 AI 震动...08-13
- 培育钻盛行的本质是奢侈品高仿化08-13
- 与蚊搏斗:当基孔肯雅热来势汹汹08-13
- AI产品定价指南:从传统到变革的...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