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缰者也》:是风格突破还是真 “脱缰”?

日期:2025-08-26 11:15:38 / 人气:18


时隔 9 年,曹保平带着 “者也” 系列新作《脱缰者也》重返观众视野。2016 年的《追凶者也》以黑色幽默为底色,将犯罪与喜剧巧妙融合,奠定了系列独特的风格基调。如今《脱缰者也》延续了 “犯罪 + 喜剧” 的配方,却调整了元素比例 —— 更侧重喜剧表达,还融入了满满的 “天津味”。然而,影片上映后的市场表现与口碑却呈现两极分化:首日排片不足 5%、票房仅 300 多万元,猫眼预估总票房不到 2000 万元,不少观众质疑这部作品是否真的 “拍脱缰了”。
一、熟悉的 “曹氏内核”:利益与亲情的碰撞
尽管《脱缰者也》在风格上更偏向喜剧,但曹保平一贯关注的 “人性与亲情” 内核并未缺席。影片以 “拆迁款” 为导火索,将一个家庭的矛盾彻底引爆,用荒诞的故事撕开了利益面前人性的脆弱面。
故事设定在上世纪末的天津,主角马飞(郭麒麟 饰)背井离乡多年,不仅一事无成,还背负高利贷,只能回到故乡争夺父亲留下的老屋拆迁款 ——80 万元。这笔钱,成了检验亲情的试金石:大姐夫为养鸽子编造肝癌谎言想分款;二姐因弟弟过往经历,担心他乱花钱而不愿给钱;马飞则为还债,不惜策划 “绑架” 外甥索要赎金。原本应亲密无间的一家人,在金钱面前互相猜忌、算计,上演了一出 “舅舅绑架外甥” 的荒唐戏码。
这种 “以小见大” 的叙事手法,是曹保平的拿手好戏。从《狗十三》中成长与亲情的冲突,到《涉过愤怒的海》中扭曲的亲子关系,再到《脱缰者也》里利益撕裂的家庭,他始终在探讨 “爱与伤害” 的边界。影片中,马飞的童年创伤是关键伏笔:小时候因捡金表被父亲送进少管所,这段经历割断了他与家人的情感纽带;二姐对马飞的 “爱”,则是带着愧疚的 “控制”—— 想替他保管拆迁款,却忽略了他被催债的窘迫。正如影片所追问的:“爱为什么会变成伤害?” 当亲情被利益裹挟,当 “为你好” 变成不被理解的枷锁,家便从港湾变成了牢笼。这种对人性与亲情的深刻拷问,延续了 “者也” 系列的深度,也是影片最能引发观众共鸣的部分。
二、新鲜的 “天津风味”:喜剧表达的升级与局限
为了强化喜剧效果,《脱缰者也》将故事扎根天津,从场景、语言到演员,都充满了 “天津味”。对白全程采用天津方言,郭麒麟、刘亚津、林雪等天津籍演员的加盟,更是让方言的 “哏” 劲儿十足 —— 天津话自带的幽默韵律,搭配演员自然的演绎,让不少生活化场景充满笑点,比如大姐夫装病骗钱时的夸张神态,马飞与外甥斗嘴时的俏皮对话,都让影片的喜剧氛围更加浓厚。
然而,这种 “地域化喜剧” 的表达也存在局限。对于熟悉天津文化的观众来说,方言和地域梗能快速拉近距离;但对于不了解天津方言的观众,部分笑点可能会 “水土不服”,甚至影响对剧情的理解。更关键的是,影片为了追求喜剧效果,有时会忽略逻辑的合理性。比如债主杨保全的手下小六(张本煜 饰),原本是马飞找来的 “帮手”,却突然反客为主,变成绑架案的主导者 —— 他既要剁孩子手指,又要与警察对峙,每一次冲突升级都由他推动,可角色的动机却缺乏足够铺垫。观众只能从有限台词中拼凑出他 “原生家庭不幸、混黑道” 的背景,但这不足以解释他极端行为的逻辑,显得生硬且刻意,反而让喜剧的 “荒诞感” 变成了 “违和感”。
三、争议的 “脱缰” 之处:叙事瑕疵与风格失衡
《脱缰者也》的口碑两极分化,核心问题在于 “叙事瑕疵” 与 “风格失衡”。曹保平试图在这部作品中拓展 “者也” 系列的边界 —— 从以往侧重犯罪的 “黑色幽默”,转向侧重温情的 “荒诞喜剧”,但这种尝试却让影片陷入了 “两头不讨好” 的困境。
从叙事来看,影片存在不少逻辑漏洞。除了小六的动机模糊,马飞女友朦朦(孙安可 饰)的角色也过于 “工具化”:她为马飞失去一只眼睛、流产,还遭遇马飞的背叛,却依然对他一往情深。这种 “顶级恋爱脑” 的设定,既不符合现实逻辑,也缺乏情感铺垫,让角色失去了立体感,更像是推动剧情的 “道具”。而结尾的 “合家欢” 戏码,更是让观众难以接受:经历了绑架、背叛、流产等一系列荒唐又残酷的事件后,姐弟突然和解,马飞用拆迁款买新房,全家回归安稳 —— 这种强行圆满的结局,既没有合理的情感过渡,也削弱了故事的可信度,仿佛前面的冲突都成了 “过家家”,让影片的深度大打折扣。
从风格来看,喜剧元素的过度强化,稀释了 “者也” 系列原本的 “厚重感”。在《追凶者也》中,喜剧是调剂,犯罪故事背后是对人性善恶的深刻拷问,观众能感受到角色在善恶边缘的挣扎;而在《脱缰者也》中,犯罪成了背景板,喜剧和温情成了主角,原本应有的 “人性厚重感” 消失了。比如绑架案本应是故事的核心冲突,却被大量的喜剧桥段和温情片段弱化,导致剧情节奏松散,主题表达也变得模糊 —— 既想探讨利益对亲情的冲击,又想传递 “和解与救赎” 的温情,最终两者都没能做到极致,反而显得杂乱无章。
四、是 “脱缰” 还是 “尝试”?曹保平的风格探索
有人说《脱缰者也》“脱缰” 了,因为它偏离了 “者也” 系列原本的风格,叙事也存在明显瑕疵;但换个角度看,这种 “脱缰” 或许是曹保平的一次主动尝试 —— 他想跳出 “犯罪片导演” 的标签,用更轻松的喜剧形式,探讨更贴近生活的亲情话题。
从市场角度来看,“者也” 系列原本的黑色幽默风格受众相对小众,而《脱缰者也》强化喜剧元素,加入地域文化,或许是想吸引更广泛的观众。但遗憾的是,影片没能平衡好 “商业性” 与 “艺术性” 的关系:喜剧的逻辑漏洞、温情的强行铺垫、结局的仓促圆满,都让这次尝试显得不够成熟。不过,这种 “不完美的尝试” 也并非毫无意义 —— 它至少证明了曹保平不愿固守舒适区,仍在探索电影表达的更多可能性。
对于观众而言,或许不必急于给《脱缰者也》贴上 “脱缰” 的标签。它确实有缺点,但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对亲情与利益的探讨依然深刻,天津方言的喜剧表达也颇具新意,郭麒麟、齐溪等演员的演绎也较为到位。如果把它看作曹保平风格转型的 “试金石”,那么 “脱缰” 或许只是转型过程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未来,“者也” 系列能否重回巅峰,关键在于曹保平能否找到 “喜剧” 与 “犯罪”、“商业” 与 “艺术” 的平衡点。毕竟,观众期待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曹氏风格”,而是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既好笑又合理的好故事。《脱缰者也》或许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但它的探索,或许能为曹保平的下一部作品埋下伏笔。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